“身体缺席”的社交盛宴

时间:2022-07-23 05:15:54

“身体缺席”的社交盛宴

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个人社交网络。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冲击了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每个人周围都充斥着形形的陌生人,可能是与你同在一个写字楼工作,可能是同样爱吃一家蛋糕店的甜点,可能是同样热爱运动的健身达人,每一个你周围的陌生人每天都平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擦肩而过的我们似乎缺少了链接的线条。进入互联网2.0时代,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火爆,打破了“沉默”的僵局,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连接在了一起,让彼此关于兴趣、爱好相同的部分成为新兴社交的基石。

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个人社交网络。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冲击了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我和名人很远也很近

刘灿知道“肉偿姐”砸司马南场子的事是在司马南的微博上,“传统媒体不会有这些消息。”他说,“利用微博,我们普通人也能知道所谓圈内消息。”

去年11月的一天,刘灿突然发现司马南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姑娘不喜欢我可以理解,看到我的微博忍无可忍也可以理解,但是,她声言要用陪睡的方式征集勇者揍我一顿就不合适了,大庭广众面前恶意辱骂砸场子更不合适,因为现场有很多的观众,这个姑娘及其行动小组破坏了公共秩序,也很不策略地暴露了她所代表的艾窝窝、陈光诚们的素质。”

依着这条线索,刘灿找到了关于此事的视频。网名为“姑娘很生气”的深圳女孩,因不满司马南的言行,发起悬赏“揍司马南者陪睡一晚”,而被戏称为“肉偿姐”或“陪睡姐”。随后,该女子亲赴北京,砸场司马南在四月网举办的讲座。

“也许这不仅仅是一场观点之争,也不仅仅是低级的炒作,而是名人与名人的针锋相对”,刘灿评论道。因为,他随即又读到司马南发出的另一条微博,“您就是那天接送四月网讲座砸场子的陪睡女,且躲在楼下不方便露面的李先生吧?呵呵,您的车号是公开的,您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的显赫身份也是公开的。但是,您不发这条微博,我的确不知道您竟然是贺卫方的兄弟。难怪您那么神勇无畏!特此致敬!您导演的女流氓陪睡砸场子闹剧真的可以人春晚。”

“有了微博,我可以与名人走得更近,终于能够和我的偶像直接对话,期待一次前排留言的机会,像老熟人一样表达自己的关心,尽管他们并不认识我。”刘灿表示,以往人们对名人、明星的认知只能从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得,而且见诸报端、屏幕之上的往往经过专业包装,如今在微博等平台上,明星、名人于你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明星、名人毫无包装地在微博上展露自己生活点滴,包括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作为一般人的你却能随时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对话聊天。

每天心情如何?今天早餐吃了什么?明星的这些小事你随时可知。像新浪微博中人气指数极高的姚晨,在微博里大多记录其行踪的所见所闻,在拍戏的间歇来张写真照片,或者记录当时的事情,特别值得人追随。另一位明星赵薇曾发了这样的微博“下午在阳光下、春风里溜达了好久……却毫不阻碍春天霸道地来了,且风情万种……”李静也经常在微博上分享生活的点滴,她写道:“很多人说本身不过敏,春季脸上过敏,我自己的方子是:我买一瓶无香气的面霜……”

关注自己喜欢的名人、明星后,若能与他们互动,更是妙不可言。例如,于建嵘、李国庆、刘强东、方舟子、李开复等这些名人“微薄控”,一些普通网友就他们发表的话题,提出疑问或观点,他们都会酌情回复,甚至发表在自己微博空间上。

谁扔的“漂流瓶”?

已是午夜十分,刘灿困得睁不开眼,但临睡前还是到QQ邮箱里看一眼自己的漂流瓶,有人在漂流瓶里抱怨,“浑身不舒服,心情低落,咋办?”刘灿似老朋友般回复,“怕是感冒了吧?快去看看吧!”这样随机地交往,使现实中孑然一身的刘灿在网络社交里“妻妾成群”。

QQ邮箱将漂流瓶的传说从现实世界“漂”到互联网世界,并陆续推出了“捞瓶子”、“普通瓶”、“表白瓶”、“交往瓶”、“传递瓶”等一系列有趣的应用,将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和真实世界进行了无缝连接,满足了现代人对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通过漂流瓶“结缘”、倾诉、鼓励、分享,成为瓶友的故事,每天在QQ邮箱漂流瓶中上演。现如今,在QQ邮箱中丢瓶子讲心事正日渐成为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新时尚。

不仅是漂流瓶,近年以来,社交软件成为当前互联网中的热门产品。无论是人人网、新浪微博,还是后起之秀微信,以及米聊等,无不在用户中大受欢迎。利用这些社交服务,用户可以轻松的与朋友交流并进行分享。

调查发现,网上交友数量多的人群呈现出如下特征:男性所占比例更大,年轻、未婚者较多,文化程度偏低、月收入偏低、无固定编制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在该群体中,网络交友活跃者的比例高达42.3%,明显高于网民总体中的平均水平。相对艰难的生存条件使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交流需求,这些需求在陌生的都市环境中很难通过传统的社交方式得以满足,或者实现起来成本较高。因此他们便转而求助于门槛较低的网络社交,且社交对象多是现实中并无交集的陌生人。与之相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工作较为稳定的都市人群,由于具有将更多精力投入现实社交中的可能性和需要,因此相对较少与现实社交圈之外的人进行网络社交。

新社交之困

“在社交网络上,是慎言慎行,还是表现最自我的一面?”刘灿纠结地问道。

前不久工作会议刚结束,刘灿突然被上司叫住,“周末去天津玩了?年轻人喜欢玩可以理解,但是不要耽误了工作。”经理的话让他心惊肉跳。接着经理又强调,最近有个项目催得很紧,随时需要加班,“周末因事外出需向我请假。”回到座位上,刘灿顿时觉得很恐怖。他暗想,自己从未跟同事说起过周末外出旅行的事,怎么莫名其妙地会被经理知道呢?

百思不得其解,刘灿习惯性地点开了个人微博,上面跳跃出的一张张“旅行照”让他茅塞顿开。原来,上周,刘灿与朋友相约周末去天津玩,于是,周五的下午,他以生病需要去医院打针为借口,向经理请假提前下了班,急匆匆地坐上北京到天津的动车。在天津,刘灿将拍摄的照片用手机传到自己的微博上。虽然当时既没有评论又无转发,但肯定还是有人看到了。刘灿仔细查看新近增加的“粉丝”,经理的头像赫然在列。“以后再也不敢乱发微博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者有着类似的困惑。“我跟上司互粉了,以后就不能在微博上发牢骚了”,白领张小姐既无奈又困惑,社交平台上的“朋友”日益增多,当中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有普通同事,也有上司;有死党闺密,也有新认识的朋友……但有些个人信息,不是都想向所有人分享,这时怎么办?是继续发,还是不发?

回顾QQ、MSN这些传统的即时通讯工具,更多是一对一的交往,即使双方相互加为好友,但是否交谈,是否让对方知道我在线,甚至是否向对方个人信息……都是用户把握主动权,特别是我可以隐身潜水,只接收对方发来的信息,我可以不回。门户论坛,更是能够完全“掩饰”现实世界中的身份,登录到上面“畅所欲言”。

与以往QQ、MSN构建出来的虚拟社交世界不同,通过微博、SNS等这些全新的社交产品,你能够获得别人的资讯,同时,也能与别人分享你的信息,而且更具公开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微博更像一个公众论坛,微博呈现出介于“不能聊的入口网站”与“私聊的社交网络”之间的“公聊”与“群聊”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微博更像是一个公众论坛,不是在小房间里私聊。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很大程度满足了公众群聊的需求。

正是因为微博的开放性,让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晾”在了公众面前。

为了保持一定的私密性,以及免除微博上的人情尴尬,刘灿像许多网友一样开始在微博中穿上了“马甲”――用两个微博账号,一个是关注所有人的,另外一个只局限在好友当中,“一些较为隐私性的话题,就在马甲中与朋友分享。但其实,‘马甲’很容易露馅,私密性也不强。微博、SNS社交网站,这场虚拟世界的社交狂欢中,引发出不少新的人情世故,我的隐私到底去了哪里?”刘灿惴惴不安地问。

上一篇:王莲凭什么称王 下一篇:群聚影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