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动中国”材料感动读者

时间:2022-07-23 05:12:03

用“感动中国”材料感动读者

2013年2月19日,2012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揭晓,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社会大众,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些“感动中国”的材料,无疑是我们作文中最鲜活、最有时代特征的材料。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让阅卷老师观之生厌。

“感动中国”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一是把“感动中国”素材当作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我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材料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经历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看不见材料的使用角度。

二是将“感动中国”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比如将朱光亚跟吴孟超搞混,把刘金国当成杨善洲,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会投资办厂的细节差错更让人啼笑皆非。

三是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确实蕴含深情,言简意深,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摘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运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感动中国十一载,至今已觉不新鲜。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意外地成为“最美女教师”之前,已经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5年多,一直都没有正式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薪水仅有1000元。

在危急关头选择“冲上去”,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日常忠于教师岗位、对学生富有大爱之心的必然反应。每月1000元的工资,还要按月资助一名困难学生100元,一帮就是3年。工作5年中,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各种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名次遥遥领先,她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可是,这样的一名优秀教师,却无编制、没医保,每月薪水1000元,“最美女教师”的背后,有着极不美丽的现实。

文章从“最美女教师”没有编制的临时工身份的角度,从她的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从“最美”的称号与“极不美丽的现实”的对比的角度,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见解不凡,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珥,她的父亲帮助她完成了遗愿,运用何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治病,何父母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明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关愿望”。今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正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何先航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却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他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深,层层透析,逼近本质。比如深受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体验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状况,然后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工介绍到有关企业、工厂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所谓“为人民服务”的表面,人云亦云,而要挖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3)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他的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角度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断。

在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在老家,而是在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的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殉职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斩棘,哪怕困难重重,也要永远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坚固,我们的民族才能扬眉吐气。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请看:

陈斌强这位普通语文教师,把“孝”传递给了学生,也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子孙。这是一份多么强大的正能量,影响了周边的人,也使很多中国人再次接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孝顺父母俨然成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赡养父母似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一些诸如遗弃父母,拖欠赡养费,强行把父母送进敬老院,兄弟姊妹之间互相推诿赡养义务等等令人痛心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面对陈斌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做到赡养父母了吗?做到多陪陪父母了吗?能够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吗?能够成为孩子们“孝”的榜样吗?

五、从想象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素材。

在立足于事件的基础上,活用材料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的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了充分的想象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时,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时,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断:

你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更是39个残疾孩子的妈妈!你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却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是当校长的你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的。你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你的感召下,多位志愿者走进了你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作者采用跟人物对话的方式,把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了和人物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文章充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荡漾着浓浓的情感,读来情真意切。

此外,还可以从丰富人物、创新表现形式等角度,对材料进行挖掘和加工,让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重新焕发光彩,赢回阅卷老师的信心和青睐。

上一篇:围绕中心说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下一篇:“青春无畏”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