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档案抢救进行时

时间:2022-07-23 03:45:59

北川档案抢救进行时

位于雅安的四川省档案学校从2008年7月起,增挂了新的牌子:北川档案抢救中心。而学校里面的实验楼也加挂了“北川县档案馆”的牌子。被大地震掩埋,经抢挖,长途转运,冷冻和干燥,初步整理后形态各异的北川档案,就暂时存放在这里。

自从北川档案从废墟里被挖掘出来,北川档案的抢救就成为档案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次抢挖

在位于雅安的北川县档案馆馆长苏义德的临时办公室里,挂着3张仿真地图,一张是“5・12”地震前美丽的北川县城,一张是地震后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一张是“9・24”发生泥石流后的北川县城,也就是现在的北川县城。

地震过了将近一年后,苏义德现在的心绪平静了许多,尽管也不时地露出凝重的神色来。站在地图前,他指着地图中间偏下的一个地方,说那里就是档案馆。

北川县档案馆位于北川县政府大楼的5层、6层,5楼是查阅室和办公室,6楼是档案库房。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值林权档案利用高峰,地震前接待了几千利用者,地震当天上午也有90多人查阅档案,还有10多位准备下午查。“5・12”地震使县政府大楼完全垮塌了,档案局两名职工不幸遇难。这两名因地震殉职的档案工作者,他们的名字是丁玉林、杨小蓉。

从2008年5月20日起,地震后北川县城全部封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进去抢挖财物。“我们向县里打报告,强调抢救北川档案对于北川历史和羌族文化的重要性。”7月2日晚上12点,北川县档案局局长苏义德接到了北川县重建工委同意抢挖档案的电话,可以组织部队进行挖掘。他说:“我们是第一家获得特别批准可以进入现场抢挖物品的单位。”

7月4日至5日,北川档案大规模挖掘抢救清理行动正式展开。4日13时30分,2台大型挖掘机和300多名官兵奋战废墟,当天抢救出档案2万余卷。下午5时撤离现场,撤离之前部队官兵用篷布挡住打开的缺口,防止雨水浸入。5日,继续实施档案挖掘,再次抢救出档案、资料10000余卷(册)。到7月5日下午,共抢挖了档案5万多卷,占原来库存的70%。其中县政府全宗损失比较大,各乡镇全宗情况还比较好。所幸民国档案装在铁皮柜中,8000卷中只损失了几百卷。因为隋况复杂,5楼的资料和检索工具没有挖出来。抢挖档案时也考虑到档案的重要和保密性,部队向战士强调纪律,提出要求:在挖掘时不得翻阅档案,严格按程序编号。不得遗漏档案,即使是掩埋在石块和泥土中,也要从中把档案拣选出来。工作人员与部队战士一起对档案进行分类,按比较完整的、损失严重的、特别严重的三种情况分类装入提前准备好的1000个编织袋中,迅速运往绵阳市档案馆。

而在此前,根据当时情况,搜救人员对北川档案进行过两次小规模挖掘。

5月19日上午,为了集中搜救县委机关,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到达县政府大楼倒塌现场,县档案局办公室主任朱莎跟随抢救档案。由于楼顶水泥板覆盖了整个坍塌的楼房,从外面根本看不到任何档案资料,按照档案馆的布局,部队官兵对楼顶实施了破碎,从中间打开一个缺口,位于县委综合办公大楼六楼的档案终于重见天日,部队官兵奋力抢救出档案7000余卷。破碎机和挖掘机不慎将部分档案损毁,致使部分档案破碎、残缺。下午,绵阳市档案局副局长贾连清等一行到达了现场,协助档案抢救、存放,由于才打开的交通要道窄小,市档案局调来转运档案的大集装箱卡车进不了县委机关,抢救出来的档案只得暂时放置在县委大院新搭建的专用帐篷里,四周压上石块和砖头防止进水。

雨季即将来临,帐篷里的档案如果不及时转运出来,雨水一旦进入帐篷,档案将会遭受第二次灾难。6月25日,北川县档案局报请北川县重建工委同意,商请部队协助抢救和转运档案。驻滇某部派出20名官兵和两辆军车投入抢救行动。没有机械设施,官兵们在废墟上砸开一个洞口,绵阳市档案局副局长贾连清,与北川档案局局长苏义德、副局长朱莎同志冒险爬进废墟,又从废墟中清理抢救出2000多卷档案。6月25日中午,在经过简单的消毒处理后,北川县档案局将两次抢救出的一万多卷档案运往绵阳市档案馆保存。

由于余震不断,苏义德回忆当时的情景:“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3次抢挖共抢救出档案资料约7万卷,其中有约2万卷损毁严重。

五次转运

由于北川县城,加上道路情况也不好,先期抢救出来的档案一直没有运出去。直到5月24日晚上,北川县档案局副局长(当时为办公室主任)朱莎冒着危险将北川县纪委、监察局等机关抢救出来的重要档案200余卷星夜运往绵阳,这是运往外界的第一批北川档案。

通过6月25日和7月5日两次大转运,被抢救出来的北川档案全部从北川县城抢运到绵阳。

在绵阳,工作人员主要对档案进行除尘、消毒、上架,为下一步抢救准备条件。在北川档案运抵绵阳后,为了防止对绵阳市馆藏档案造成霉菌感染,临时启用了原绵阳市委一幢危旧平房和市档案局一楼会议室暂存。在临时库房内安装了空调机、去湿机,严格控制温湿度,以确保档案不再受到二次损害。在北川档案抢救工作专家组的指导下,按照档案受损程度制定了分类处置应急方案:对约30%受损情况较轻的档案进行消毒、上架;对约40%中度受损的档案进行干燥、消毒处理;对约30%霉变和污损严重的档案,提出要尽快进行冷冻和脱水干燥,阻止受潮档案进一步恶化。

工作人员花了一周时间对保存状况比较好的那部分档案进行了消毒,把档案放进屋子里密闭,里面放上药物,贴上封条。消完毒后,工作人员从超市里买来货架临时安放档案,绵阳市档案馆腾出了6个房间。

而约2万卷受损严重的档案还在继续恶化:“孢子长得很快,晚上只有一点点,第二天就长得很长了。”在雅安,北川县档案局局长苏义德说。“我们一到绵阳,就钻进库房里查看档案。一进去,就看见孢子满屋飞。”在晾,专家组成员孙洪鲁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必须对受损档案,特别是严重受损档案进行紧急处置。

由于绵阳市档案馆本身也是危房,也没有抢救档案的场所,经过四川省档案局和专家组的研究,决定尽快将档案运往雅安紧急处置。

档案从绵阳运往雅安分两次进行。7月11日,绵阳市档案局紧急采购15000个塑料袋和200个塑料周转箱,从太极绵阳制药厂借来250个塑料周转箱,租来一辆箱式大货车,商调20名民兵和绵阳市军分区10名民兵,专家组、省市县档案局干部职工一齐上阵,以一卷装一个塑料袋为标准,将1万余卷档案分别装袋装箱,运到雅安一个冷冻库保存。

剩下的5万余卷于8月11日运往雅安。 驻滇铁血四十师派出1辆指挥车和5辆军车,帮助北川转移档

案。11日上午13时左右,装有600多袋档案和货架的5辆军车从绵阳出发。下午6时左右转运车辆安全抵达雅安的四川省档案学校。档案学校腾出其实验档案馆作为北川县档案馆的临时办公地点,馆内设库房8个,抢救工作室4个,办公室2个,每个库房安装了空调、去湿机。

两项阶段性成果

“档案搬到雅安后,甲醛味道非常浓,工作人员采取放醋、买绿色植物等来消除或减少味道,还买来电风扇吹。”刚刚履新的北川县档案局副局长朱莎说。

由于档案从废墟里挖出来携带了大量的炭渣、泥土,档案来到雅安后,北川县档案局工作人员首先对档案进行了除尘、整理上架。2008年9月11日,开始对县直机关和乡镇档案的分类、区分全宗,初步统计出受损较轻的档案共计39406卷,其中民国档案5124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34282卷。同时对相对完整的档案进行了案卷级著录。由于灾后重建中查找档案的需要非常迫切,北川县档案局对受损较轻、相对完整的3万多卷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9月22日,四川省档案局派出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四川省档案学校老师及20多名学生参加了著录工作,于2008年11月17日顺利完成案卷级著录33449条,并上载到北川档案信息网。在2008年12月底将著录的条目制作成光盘送到了北川县各机关单位,及时提供利用。

“刚才水利局还打电话要查档案,我叫他们先查目录,然后我们再给他们查档案。”朱莎停顿了一下说。

对于冷库里的档案,档案局每天都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监测,防止意外发生。同时,寻找满足冷冻干燥技术的干燥设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专家在杭州发现了目标。杭州电达消毒设备厂按照专家要求,很快研制成功了一台多功能冷冻干燥灭菌器。在冷冻了66天后,2008年10月27日,北川受损最严重的那部分档案的脱水干燥工作正式开始运行。档案干燥设备实行24小时监控,每天编写干燥日志,进出库登记造册,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从冷库共拉出档案51次、397箱。2009年1月2日,冻库档案的脱水干燥的任务圆满完成,共干燥出受损档案11978卷,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档案9090卷,民国档案2888卷。这部分受潮严重的档案经过脱水干燥后将在近期全面实施灭菌,为下一步整理修复工作打好基础。

北川档案的抢救工作得到绵阳市档案局副局长贾连清的肯定,他认为已经产生了两项阶段性成果:即最潮湿的档案处置完毕,脱离危险,没有受到二次损毁;比较完好的北川档案重新建立目录,并将目录制成光盘,向社会提供利用。

按照北川档案抢救总体方案,北川档案在经过现场挖掘、紧急处置、抢救修复以后,将进行系统整理、数字化加工,然后妥善保管。

上一篇:强化责任 大胆创新 下一篇:灾区档案工作秩序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