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制拆迁看公权力的制约

时间:2022-07-23 02:30:53

摘 要:本文主要从公权力与私权力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中国目前对公权力进行滥用的现状,在分析中国历史原因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对住宅权的侵犯时公权力滥用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一社会现象,进而讨论了规制公权力的方法,并最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公权力与私权力;历史发展;住宅权;公权力制约

说到权利其实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公权力和私权力,其实如果从权利的产生上来看,是先产生私权力,然后随着人们对于自己私权力的让渡才产生的公权力,以后随着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发展也促使一批法学家来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力产生的基础,于是产生了公法观念与私法观念,然而与私权利的首先产生不同,在法制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公权力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公权力产生于公法观念,所谓公法的观念就是认为,人民和企业的一起行为都应该受到国家的许可,国家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在这种公法观念的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政府就是所谓的“管制政府”。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政府就是一种以管制为主的政府。而与公权力相对的私权力观念的产生则相对晚一些,私权观念认为,国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确保人民的私权不受侵犯,在于保护人民的私权,在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和基于法定的目的,公民的私权利不受任何的剥夺和限制。私权观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了公权力和私权力的活动范围,公权力主要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发挥作用,而私权力则在民事生活领域发挥作用,这也被称为私法自治。如果对私法观念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就是: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在私法观念支配下的国家行政,强调对社会、对人民的“服务”,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

那么公权力最容易侵扰的是住宅权,强制拆迁本身就是对住宅权的一种侵犯,众所周知,住宅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篱笆。住宅权把国家的公权力和和私人的权利分别开来。在当代的中国,国家往往借公共利益、紧急事态等原因强征公民的住宅。所以对个人来说,对自己住宅权的最大侵害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国家,为此,我国的我国的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侵入公民的住宅”,而且在我国刑法第245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者,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在什么情况下是合法的,以及合法的限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漏洞,由于无法可依,所以相关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时候对公民住宅权的侵犯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造成公权力对私权利侵犯的原因除了以上讨论到的,私权力被极度蔑视,公权力极度扩张,以及人们对于公民权利意识普遍认识不高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公民的住宅权的保护明显不足,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无法可依”的真实表现,其实在一些法律中,比如说刑事诉讼法的第79条,以及第81条的补充规定,有关于入室搜查的规定。可这些规定存在着那样漏洞,为非法搜查打开了方便之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无疑是对公民住宅权的极大威胁。

如何克服这种公权力的过分膨胀对公民私人权力的干预呢?笔者认为要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对私权的尊重是行使公权力的前提。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和相关法律都对公权力的法律界限作了明确的界定,一旦越界,对公权力的损害是必然的。这种公权力和私权之间的冲突矛盾在房屋拆迁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纵观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并没有做出绝对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是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的,但是这种征收或者征用是要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合理存在基础上的,且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但在一些涉及到房屋拆迁的纠纷中,我们看到的是公权力借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私权利的现象,为了达成商业目的或者个别企业的利益,代价就是牺牲拆迁户利益。对私权的拥有者而言,其实是可以对公共利益提出质疑的,对“公共利益”的“正当性”基础也可以加以追问,以保证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对公共利益的存在做出明确的界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公权力多数时候是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幌子来进行活动的。而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的核心是,公共利益是不是公民全力需求的真实反映。在此,我们需要明确判定 公共利益是不是真正的公共利益的标准,合理的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平的价值体系,增进社会成员的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形成民众关于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共识。也可以这样说,确立公共利益存在这本身就能够制约可能会出现的滥用公权力行为。当前我国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尚不能完全反应民意,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普遍的注意。

第三,要缓解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尖锐对立,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人权观念。公权力与私权利就像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来谈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把二者协调好,因为二者是一个共同的责任,但是二者又有强弱之分,无疑公权力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那么处于强势地位的公权力就应该照顾到公民的私权力。在此笔者认为,有一个观念需要被重视,那就是公权力要转变观念,充分尊重私权力,公权力的执法价值趋向要统一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国家是为了公民的利益而存在的。所以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对于国家政权本身的巩固和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公权力与私权力的激烈冲突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的,这其实相当于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权的基础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这种政体决定了我国的人民具有当家作主的权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我国的民主政治往往落不到实处,权大于法,无法可依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场合存在,对公民的私权力的行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暴力拆迁仅仅是对公权力滥用的一个表现形式,如果不对此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不利于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说,对公权力的制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靠什么制约公权力的滥用》梁慧星 时代法学 2004年第3期。

[2] 《公私权冲突重在协调》韩大元 人民论坛 2006年9月。

[3] 《警惕,公权力制造的不公》亢振州 民主与科学 2006年第1期.

[4] 《公权力的限制与住宅权的保护》郝如建 扬州大学法学院学报

[5] 《保护公民财产权利 限制公权力行使》湛中乐 中国发展观察 2007年8月

上一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探究 下一篇:论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