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警察正当防卫权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12:18:04

对警察正当防卫权的思考

摘要 正当防卫权是法律赋予公民在紧迫情况下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利。弥补国家公权力保护的局限性、不及时性,及时防止紧迫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和谐,彰显社会正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及时制止了不法侵害,保护了正当利益免受现实损害。第二,体现了社会资源经济性的效益原则。第三,伸张正义,避免正义的缺失。第四,弘扬正气,威慑犯罪。然而,就连作为执法者的人民警察在自己的人身权利遭到危险时都很难有效地采取正当防卫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本文论述了现实社会中人民警察的防卫现状、人民警察实施正当防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正当防卫;警察防卫;防卫现状;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93.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暴力袭警案件频频发生,很多警察面对袭击束手无措,不敢还击,结果自己身负重伤,犯罪嫌疑人却逍遥法外,愈加嚣张。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讨论警察的正当防卫权。下面我就来从正当防卫的角度来审视一下面对人身攻击,警察该不该进行自我保护以及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一、正当防卫权概说

(一)正当防卫的基本含义

1997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最新定义。

正当防卫权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是公民为了保护国家、社会、个人利益, 在紧迫情况下, 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权利。

正当防卫是一种积极的法律行为, 这是由正当防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正当防卫是在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紧迫情况下, 实施的一种自救行为, 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卫行为, 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袭击, 就不能保卫合法权益。孟德斯鸠指出, 在一般情况下“在公民与公民之间, 自卫是不需要攻击的。他们不必攻击, 只要向法院申诉就可以了。只有在紧急情况下, 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 就难免丧失生命, 他们才可以行使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利。” 这是对正当防卫积极行为的很好说明,也是对正当防卫的存在价值的很好说明。

(二)正当防卫制度的社会价值及存在依据

正当防卫是自然生存需要与社会秩序需要的统一,为了弥补国家公权力保护的局限性、不及时性,及时防止紧迫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和谐,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选择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以此彰显社会正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及时制止了不法侵害,保护了正当利益免受现实损害。

对于求助于国家救济显然不能防止的紧迫的不法侵害,若不赋予个体正当防卫权利,则只能坐受其害。不法侵害的紧迫性特征要求被侵害人或者见义勇为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之,才能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防止危害结果变为现实或者进一步扩大,避免正当利益受到现实的甚至是扩大的损害。在这里,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统一的,个体行使正当防卫权是社会利益实现的微观化、具体化。法律正是基于正义的考虑,为了使被侵害人免受紧迫的不法侵害而授权其或他人采取措施制止不法侵害,但是旨在制止不法侵害,并且仅以此为限。从权利义务关系上分析可以看出,不法侵害人实施侵害的同时法律赋予被侵害人和其他个体正当防卫权,同时规定加害人负有容忍义务。

第二,体现了社会资源经济性的效益原则。

凡是资源都是有限的,都应当根据效益的原则来合理配置,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经济资源如此,社会资源亦如此。经济学上的效益是指资本的利润最大化,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权力运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公正的有效维护。所谓社会的经济效益原则,是指在制度设计上以最少的社会制度运行成本的投入产出最大的社会利益。从法理上讲,立法就是在主体之间分配权利义务的制度设计,私法在平等的主体之间分配权利义务;公法则在不平等的主体之间分配权利义务。

国家惩罚是事后防卫,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给予犯罪分子一定的痛苦来预防犯罪,从而震慑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以及在精神上安抚受害人.国家公权力由于其程序化等原因,在正当利益面临紧迫害的时候,往往显得反应迟缓、甚至是远远滞后,不能给予及时保护,势必增加打击犯罪的成本,降低惩处犯罪的效率,增加受害人的负担。而个体防卫具有自主性、及时性、非程序性的特点,不像国家公权力那样需要启动程序。并且个体自己解决危机减少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投入,降低了社会运行负担,特别是法律对防卫他人.(包括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自然人)的授权,更直接地体现出社会资源的合理经济利用来。因此,为了提高效益而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以及时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正当防卫在制度设计中体现着社会资源按照经济效益原则在国家和个体之间的分配,节约了社会资源并提高了合法利益被保护的可能性。

第三,伸张正义,避免正义的缺失。

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制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正当防卫制度也不例外,必将正义作为其设计的出发点和终极的价值追求。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使被侵害人和其他见义勇为者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抵抗行为与法有据,理直而气壮。通过正当防卫行为反击不法侵害人,使正义得以伸张,被侵害的正当利益得以恢复,从而避免了因得不到国家公权力的及时救济出现的正义缺失。正当防卫的道德价值和法律价值是统一的,道德价值是法律价值的道义基础,法律价值体现着道德价值的正当性根据。可见,法律的道德正当性对法律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正当防卫的正义伸张既是道德正义的伸张又是法律正义的伸张。

第四,弘扬正气,威慑犯罪。

正当防卫制度还有一个功能是通过反击不法侵害者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给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方式,打击其嚣张气焰,使恶有恶报这也是刑罚应有的报应主义功能。国家公权力对违法犯罪予以打击,个体也有权利对其进行正当防卫,这样使全社会共同反击不法行为,不留死角,构筑一道打击犯罪的社会统一战线,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从而有效地震慑着犯罪分子,使其不敢犯罪,不能犯罪。

所以,法律鼓励正当防卫可以弘扬社会正气,打击歪风邪气,确立邪不压正的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国家惩罚与个体防卫织就一张严密的法网,笼罩着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在违法犯罪必定得到制止和震慑,正气必定得到肯定和弘扬,正义始得以真正彰显。

(三)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

正当防卫是法律让渡给公民的一项权力,既然是权力就必须得设置相应的限制性条件,否则权力就会变成脱缰之马,危害社会。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是“五要件说”,但我个人认为五要件说中的前两个可以合并为“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正在发生”,所以实际上应为四要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正在发生;2、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4、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上一篇:解析应重视建筑设计中的防人身伤害设计 下一篇:浅谈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