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讲师”做“导师”

时间:2022-07-23 11:05:55

不做“讲师”做“导师”

笔者曾经听过两节课,两位老师做课的内容都是《岳阳楼记》,但其设计的教学方式却大相径庭,现将这两节课的做课环节大致摘录如下:

教师甲

环节 1 :教师导入。由我国的三大阁楼说起,引入岳阳楼,并简介岳阳楼的修建、作者知识。

环节 2 :学生感知文本。听课文范读录音,自由朗读课文。

环节 3 :教师串讲疏通文意。

环节 4 :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环节 5 :教师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如下。

师: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作者之情是怎样抒发的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岳阳楼的景观是怎样的?

生:壮观!

师: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的壮观,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于他们的个人遭遇和个人的得失不同,不同的天气里观赏岳阳楼的风景产生的心情也不一样。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三、四段:

阴雨天,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描写“若夫淫雨霏霏……”,此刻之情是“感极而悲者矣”。

阳光明媚天,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此刻之情是“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是以上表现,而古仁人却是另一种胸襟。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并思考古仁人的胸襟。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教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较,突出了“古仁人”的博怀,同时表达了自己追求古人的思想和抱负,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环节 6 :学生齐读课文,用心体会。

教师乙

环节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范仲淹及其作品,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

环节2:要求学生听课文范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环节3:让学生充分朗读感知课文。

环节4: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则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环节中出现的疑难。

环节5:教师只抓住“一句话”“两种情景”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关键处精讲、点拨、指导,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中,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同时规箴友人。

两节课,同一内容,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课方式,让我思考了很多:

毋庸置疑,甲老师是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他像许多优秀青年教师一样,个人知识储备丰富,讲功很好。可是他在授课中以讲独霸了课堂,从串讲文意到课文分析,他的讲取代了学生的讲,他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分析,他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整节课缺失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缺失了学生的参与,缺失了师生的互动。他的讲授成了单向的流动,讲过了度。而且,他在讲授时还把答案告诉学生,致使学生没有疑问,没有需求,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的讲授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乙老师,让学生在整节课上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教师的“讲”帮助了学生解除疑惑克服困难,教师的“讲”指导了学生高效地学习,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的理念,有效发挥了“导师”的作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取消“讲师”的作用。要警惕在提倡教师角色转变的时候,否认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讲授作用,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平时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把学生作为主人设计教学,有时是当成“上帝”进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几乎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发问、点名、旁观、旁听,这种做法也不能体现“导师”的作用。

上一篇:鸟之殇,人之痛 下一篇:假设推演——让议论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