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问题学生的制造者

时间:2022-07-25 07:05:04

【前言】不做问题学生的制造者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谁让你洗校服了?” “我的校服脏了。” “脏了?脏了就不能穿了?” “呜……穿不穿校服不用你管……”学生哭着夺门而去。 此案例中女学生没有穿校服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学生不是忘记了,也不是故意没有穿,而是确实不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来上学。而老师的...

不做问题学生的制造者

教师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学生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不但师生皆大欢喜,还有助于学生向着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处理得不好,轻则容易导致师生情绪上的对立,重则可能引发学生伤害教师的惨剧。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其实许多师生间的矛盾不是直接由学生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主观判断所产生的错误认识或情绪化的不良评价诱发的。

一、 案例呈现

“老师,每次都是我的错吗?”

一位女学生忘记了穿校服,教师责问道:“你怎么不穿校服就来了?”

“我把校服洗了,今天还没有晒干。”学生回答。

“谁让你洗校服了?”

“我的校服脏了。”

“脏了?脏了就不能穿了?”

“呜……穿不穿校服不用你管……”学生哭着夺门而去。

此案例中女学生没有穿校服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学生不是忘记了,也不是故意没有穿,而是确实不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来上学。而老师的责问明显让学生感觉对方是在故意找茬。教师的不当言辞,不但导致师生间的沟通没有产生正面效果,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抵制行为。学生成了教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教师也在学生面前威信扫地,大失颜面。

“老师,我究竟怎样做才能让您满意?”

一位女生上课迟到了,看到教师在讲课,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师勒令她起来说明原因。女生说:“昨天睡晚了,所以今天早上没有按时起床。”“你昨晚去哪儿鬼混了,晚上不睡觉?”由于自行车链子掉了,第二天女生又迟到了,这次她没敢回座位,而是站在门口等。谁知教师沉着脸说:“你来晚了还不快进来,立在那儿干嘛?”第三天,女生故意来晚,对教师说:“你觉得我是应该站在外面等,还是应该回座位?”教师正觉得女生的口气有点奇怪,女生忽然从书包里掏出一把菜刀,向他砍了过去。

教师以何种眼光去看待学生,以何种态度去教育学生,可以决定学生一生的命运。此案例中学生的初始行为只是学校中常见的小事,最后却演变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原因还在于教师处理问题时态度粗暴,不但令学生无所适从,而且教师的暴力性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侮辱和伤害,导致青春期的学生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最终失去理智,以身试法,做出了上述骇人举动。

“老师,我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数学课上讲解比较物体大小的知识,老师出示了两幅汉堡包的图片,问学生这两幅图上的汉堡包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说:“我感觉这两个汉堡包一个上面的芝麻多,一个上面的芝麻少。”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就表扬说:“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坐。其他小朋友观察到了什么?”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发现这两个汉堡包一个上面的菜叶多,一个上面的菜叶少。”老师发现两个同学的回答都不是自己希望出现的标准答案,一时又不知如何来引导。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赶忙点名由她来回答:“我发现这两个汉堡包一个上面的肉多,一个上面的肉少。”老师一听还是类似答案,胸中的火腾地就烧起来了:“就懂得个吃,快坐下吧你”。

当学生在教师心目中是“不听话”的孩子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极可能是个“很可怕”的教师。生活中学生有些性质相同的回答,却可能得到老师截然不同的评价。得到表扬学生仍然会喜欢这个教师的课程,而受到批评的学生则可能成为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原因是学生失去了课堂正常学习的心理安全感。

以上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多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导致师生情感交流遭遇严重障碍,最终出现了师生人际关系对立的尴尬局面。

二、 迷津指点

教师是教育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从错误行为中获得生命成长的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如何做才能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呢?

给学生一个生活的颜面:尊重

教育不能仅凭指责、批评和打压来粉饰太平。上文提及的关于学生洗校服的事情,老师不妨这样说:“今天学校要检查各班穿校服的情况,这你是知道的,因为你,我们班可能会被值周生扣分,你对整个班集体来说真的很重要。”老师简单一句话,却犹如在学生面前摆了一面镜子,促使学生不得不省思个体行为和集体荣誉的关系。教师言语中传递的尊重、信任和渴望的态度,也会让学生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期待

二年级班主任史老师将50元书本费压在了办公桌的玻璃台下面。中午放学之后,她发现钱不翼而飞了。史老师认为,最值得怀疑的应该是当时在场向自己请教问题的两个男生。

下午,史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上午老师丢了50元钱,咱们班有哪位同学捡到了呀?”见大家都没有回应,史老师接着说:“下面是大扫除的时间,同学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帮老师找一找,看看它掉到什么不起眼的地方了,如果有同学发现了一定要交给老师。如果有同学做好事不愿意留名,也可以在办公室没人的时候压到我办公桌的玻璃台下面。”然而,一直到下午放学也没有人来交回那50元钱。

第二天,史老师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再仔细帮老师找一找,看看老师昨天丢的钱是不是掉在了谁的课桌里了?还是在文具盒里?还是老师压在了谁的书本里呢?”听了老师的话,全班同学一阵骚动,都在翻箱倒柜看能不能帮助老师找回丢失的钱。就在大家唉声叹气的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卫生角的垃圾筒满了,我可不可以把它倒掉呢?”当男孩气喘吁吁地回来时,手里举着50元钱,高兴地对史老师说:“老师,我找到了,从垃圾筒里的干吃面袋子中找到的。”

此案例中的老师如果采用恐吓的手段,我们相信她能够迅速地侦破此案,但史老师的教育艺术在于她能够充分顾及孩子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或不便,教给了孩子许多具体的方法,让孩子主动去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选择了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方式,既交回了自己不该拿走的钱,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方法,更多的应是能够在校园中享受快乐生活的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一个敬重你的理由:宽容。

4月1日这天,初中二年级的陈老师像往常一样去上课,可今天陈老师的心中多留了个心眼:因为今天是愚人节。走到班级门口,他见往常敞开的门虚掩着。陈老师眼睛往上一瞟,果然发现门框上方放着一个簸箕。她用脚轻轻地碰了一下门,一个簸箕咣当掉在了地上。像往常一样师生问好后,陈老师开始了本节英语课的教学。讲着讲着,当陈老师需要领读的时候,却发现讲台上的课本也没了踪影。这一定又是学生的恶作剧。只能凭着记忆来教学了,趁机也让这帮孩子见识一下自己的厉害。班里的调皮生A是这系列恶作剧的始作俑者,他见两计不成又生一计,站起来对陈老师说:“老师,校长在外面找您呢!”没想到陈老师根本不为所动,示意A坐下后继续讲课。新授结束后,陈老师安排学生做练习,就在大家专注地做题的时候,陈老师走到A面前对他说:“A,你妈妈在外面等你,找你有事呢。”A兴冲冲地跑出教室却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这才意识到被老师愚弄了。从此以后,A和他的那帮调皮同伴对陈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也不敢在陈老师面前耍小聪明了。

学生A原本想要借“愚人节”这个可以“免遭责罚”的特殊日子愚弄一下老师,没想到反而被老师善意地“愚弄”。事件的结果是教师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尊重。正是缘于宽容这一美德,才换来了师生间更加亲密和谐的感情。

学生的小问题,教师处理不好可能变成大问题,也可能使好学生变成问题学生。而教师如果能够从教育感化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对待问题学生,他们还极有可能从事件中收获专业成长的经验和情感。

上一篇:《春天的畅想》之活动二 下一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