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7-23 03:10:14

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航运类院校1200名学生和3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当前航运人才就业现状及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并探究了目前国内航运院校对于航运人才培养的缺陷,最后提出了高校培养航运人才的创新型模式,旨在为航运人才培养和国际航运中心人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运人才;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一、航运人才就业形势调研

(一)航运人才概况。我们对广州航海学院、泉州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三所航运院校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137份,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国内航运院校的人才就业情况及航运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从而分析目前高校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行业需求,以期寻求二者的切合点。(1)就业形势持消极态度。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发现739名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消极态度,233名同学还没开始考虑,只有少数同学对就业呈积极态度。同学们持消极的态度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担忧,其二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规划积累不足导致信心不足。(2)缺乏职业规划。高校也安排很多关于各专业就业方向的讲座以加强同学们的职业规划意识,且在日常的大学生活中也经常谈及就业话题。从这次调研看来,真正做过职业规划的同学只占了42%。这个比例说明仍有过半数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意识。(3)求职困扰因素多。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83%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以及对应聘岗位的了解程度显得颇为重要,除了这些硬件要求外,70%的同学也认为一些软件要求如求职技巧、家庭背景等也会很大程度上帮助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业是多方面的考量,我们只有多方面发展均衡才会突出自己的优势。

(二)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现状。本课题项目小组按海事大学校友所在地区分为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和闽东南,共走访13个港口城市,实地调研了36家港航企事业单位,足迹覆盖了中国海岸线。(1)航运院校专业招聘倾向。针对航运院校的专业分布,有28家企业对于航运管理类专业的需求量较大,其次过半数企业倾向于航海技术类专业。这样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航运院校毕业生的优势,对于重点培养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还是很大。(2)相关招聘要求。航运企业对大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要求较高,31%的企业将英语六级证书看做的从业的基本要求,国内的航运企业对英语的运用需求很大,许多业务往来的文件都是英语,熟练掌握英语才能更好地工作。不出意料的64%的企业认为拥有相关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备受青睐。

二、我国高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高校部分课程教材脱离行业与市场需求。高校在航运类课程和教材设计,课本与市场总是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尽管有些航运专业的教材相当经典,但在企业操作运营上严重脱节,且航运类高校一般以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的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为主,这样的培养模式下的航运人才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很长时间上岗培训。

(二)航运专业师资匮乏。上海海事大学占据先天的地理优势又适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但是师资力量不如大连海事。虽然以大连海事和上海海事为代表的航运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以市场导向为培养机制;实则在目前大环境下,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行业与市场的需求。很多高校的年轻老师缺乏航运产业的经验和实践能力,教学自然不能贴近航运实际。

(三)航运业实践的政策不足。航运类高等院校主要在于培养传统航运专业,但很多航运知识无法仅靠课本传授,只有经过实践培养才能深入掌握。从学校角度而言,仅有部分专业能够安排去企业实习,且安排学生实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所谓的实习也只是参观企业,缺乏实质的专业技能培养。

三、关于新型高等院校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应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主管表示:航运院校培养的人才走上行业岗位,比其他非航运院校学生对航运的了解和认识多一点。现在大学阶段做职业规划有难度,但是短期的规划必不可少。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了解不同企业工作内容、性质和人际关系等。例如有些同学去外企实习后发现外企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很适合自己勇于挑战的性格,当对自己有了全方面的认识后并对不同的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后,制定出的职业规划才具有可实施性。

(二)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复合型航运人才培养。传统业务的航运人才逐渐趋向于饱和,未来更加紧缺的是复合型航运人才,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缺乏航运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自身在工程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对于航运院校而言,如何避免教材与实践的脱节,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充分参考知名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国外教学成功的经验。

(三)通过多渠道提高航运人才实践能力。(1)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可使企业获得来自高校的科研成果,而学校也可以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让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最终更好的实现B2S(business to students)过渡。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利用企业先进设备进行实践,而企业选派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指导高校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也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促进专业的新技能及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堂。(2)校友“结对子”。海事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多是航运企事业单位,校企联合也可以是校友或企业员工和学生“结对子”,可以是“一对多”或“一对一”,长期且定期安排校友进校园和学生亲身交流学习,传授经验。在平时学习工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在线咨询校友,也让这种“结对子”的思想在学生和校友中传承,长期对于航运院校新型培养模式将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3).

作者简介:何浩浩(1993.05- ),女,安徽人,本科,上海海事大学经济专业,研究方向:海运与物流经济。

上一篇:减少推送,提升服务 下一篇:广告语中的双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