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12:05:18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

【摘要】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无数人指责和攻击的对象。银行界想借此来转移目标,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推向公允价值会计与报表,这使得公允价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公允价值是否应继续使用?而公允价值会计又是否应继续推广?本文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对比,探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和公允价值会计的弊端,并对公允价值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会计

一、引言

衍生金融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了重大挑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华尔街许多知名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而这一年,美国财务会计FAS157号公允价值也开始实行。美国金融界表示:如果在金融危机下运用公允价值,则剧烈波动的金融产品市价必定会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参与者信心将被大幅动摇。人们呼吁,必须立刻将会计计量模式回归到历史成本。

金融界此种行为的原因显而易见,他们其实是想要转移目标,把金融危机责任推向公允价值会计。一方面,会计显然不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会计只是市场和企业的“报信人”,所以金融危机的产生绝不是源于公允价值会计;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会计恐怕也无法将这一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虽然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饱受争议,但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最终得以保留。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

(一)公允价值的历史

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将市价计量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甚至能够追溯到19世纪末期持续了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会而在计上,公允价值的概念被正式提及,是在1953年由会计程序委员会所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60年代末期,以及在1973年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后,也都曾经多次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衍生金融工具开始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衍生、初始投资以及未来交割等特征,都给会计计量带来了无数的挑战。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不仅不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甚至有可能扭曲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收益,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对历史成本计量的改革成为会计界的当务之急。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1.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从1973年到1991年,再到2000年,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在不断变化与发展。2006年9月,FAS157把公允价值的定义最后确定了下来。由此,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或买卖双方)销售某项资产所能够取得的价格或转移某项负债所可能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按国际会计惯例的定义,至今就是这个定义。

2.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2009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FAS157号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的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报告主体的交易市场上,于有序交易中出售某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者未转移某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FASB还解释了定义中的相关概念:(1)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指市场中资产以及负债的购买者或者销售者。其所具有的特点是独立于报告主体;可以通过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而对资产、负债和相关交易有合理的理解;有经济实力和能力交易资产和负债;自愿交易资产和负债。(2)有序交易:假定涉及到有关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活动均为司空见惯的交易;在早于公允价值计量日将有关交易的信息公布于市场;并且交易不是强制易,即非强迫或清算销售。

3.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公平交易。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2)动态时态观。无论在当前交易中,还是在计量日,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跳跃的,也就是指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计量日或不同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不同。

(3)要持续经营。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设,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

(三)公允价值的层次

新准则的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1.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以同类(或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3.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三、公允价值的优缺点(与历史成本对比)

(一)公允价值的优点

1.较强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考虑的是当前的市场价值水平,可以是市场上同类价格或是经过现金流折现计算所得,它相对历史成本是有所变化的,对于决策而言是具有充分的相关性的。

2.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以决策有用为主导的现代会计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空间中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能适应金融创新需要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往往都蕴涵着极大风险,相比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优势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4.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收入与费用只有都是用同一种计量属性时,才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收入若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则也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成本与费用。相反,如果继续使用历史成本来计量收入,则其与费用将无法很好地进行配比。

(二)公允价值的缺点

1.较差的可靠性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公允价值因其判断的难度比较大,使得会计人员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实际尚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

2.较差的可操作性

暂且只讨论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会计人员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或收集到或现成的市价,即使获得了当时的市价,但是因为没有真正变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仍然只是一个假设,不具有操作性。而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确定,需要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一般是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3.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因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较差,所以它所提供的信息很可能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最终会进入到损益表或是综合全面收益中,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增加金融风险。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虽然有其固有弊端,但总的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区别

(一)公允价值计量

部分资产或负债在入账以后,将对其进行后续的计量即后续再进行重新估价。当我们在财务报表中确认金融资产的投资时,不论它是属于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可供销售金融资产的哪一类,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在持有尚未交割的金融资产时,如果经历另一报告期就必须调到下一个报告日的市价,即重新按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和确认。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不仅适应了金融创新的需要,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和全面,而且有利于对企业的资本进行保全,同时更加符合配比性原则的要求且能够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也被称为市值会计,在这种会计模式中,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为其相应的市场价值或者是未来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所计算出来的数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原本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最终走向世界一体化,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以交易价格为基础,但其已经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所具有的高度相关性,在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我们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当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确认有公允价值变动时,需要在当期收益即在收益表中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指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在其他全面收益即在全面收益表中确认这一变动(指可供销售的金融资产)。这一点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最本质的区别。

五、对公允价值改革的建议

我们只肯定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它是有最相关、甚至唯一相关的计量对象。但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纳入财务报表而予以确认,即所谓的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则就未必恰当。

简单来说,财务报告分为财务报表和附注两部分,如果要确保不违背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那么财务报表就必须如实地反映出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经营业绩或财务状况等。如此说来,在财务报表中,我们必须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有考虑到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等一系列优点,我们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各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而不把这些变动金额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或是损益表中。这样处理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较为恰当的。换言之,初始确认之后的后续确认如果采用历史成本等计量模式,则选择在财务报表内确认;如果后续确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选择在报表附注中批注。

具体来说,针对公允价值改革,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二)建立活跃的市场体制

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并且公开每日的交易价格;同时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查询平台,以有利于查询各种价格,来优化对资产进行估价的系统,最终实现使各种资产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介等机构所应该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以及平衡机制,来减少通过公允价值进行造假的行为。

(三)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规范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上的要求,加强培训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技能,提高实际技术操作的水平及其职业判断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为全面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应该加强计量理论研究,可以引入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这对于公允价值在操作层面上的推广具有较大的作用。

六、总结

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权变得更加多元化,国内的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会计目标将会逐步转变为决策有用性,这一切都为我国逐渐推行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21世纪,金融业在西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已经超越第二产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得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推陈出新,这也为公允价值会计在季候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的研究也日臻完善,这说明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情况下,马上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可能操之过急,我们还必须等待时机,但总的来说,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和运用毫无疑问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会计研究,2011,5:6-14

[2]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3-7

[3]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2007,11:3-7

[4]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会计理论,2010.4:13-20

[5]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1,7:130-143

[6]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10:24-31

[7]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9:15-22

上一篇:宁南山区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如何指导好会计技能竞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