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硬胶囊内容物质量控制实验研究

时间:2022-07-22 07:39:09

关于中药硬胶囊内容物质量控制实验研究

摘要:在对感冒退烧热胶囊进行制备的过程当中通过小丸与颗粒两种不同内容物实施,借助比较实验两种内容物的释放度、堆密度以及流动性等项目,探讨内容物质量控制影响成品胶囊剂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硬胶囊;内容物;质量控制

通常来看,将中药硬胶囊剂内容物当成胶囊的半成品往往是颗粒或者是粉末,成品胶囊剂的质量受到其质量优劣的直接影响。根据《中国药典》当中所做的相关规定要求,针对其质量的检查也只是局限于水分检查,这对于内容物质量控制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根据笔者的观点认为,控制中药硬胶囊内容物的质量,不但要对于常见的含水量检查、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检查常见定性等之外,还应该关注释放度、堆密度以及流动性等。在本文当中,则是立足于感冒退热颗粒,将其制备成为感冒退热胶囊剂,针对小丸和颗粒这两种不同的内容物从释放度、堆密度以及流动性三方面实施比较实验,并且对这些项目影响成品胶囊剂质量的程度进行探讨。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在贵阳药材站购买拳参、药材大青叶、连翘、板蓝根等,通过鉴定都对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符合,靛蓝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这些所选用的试剂都是属于分析纯,水为重蒸馏水,辅料为药用辅料。

实验仪器:CR5A数据处理机(日本岛津),LC-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

制备胶囊剂内容物:根据《中国药典》当中的相关方法完成制备颗粒,而制备小丸则是立足于颗粒制备处方,实施水泛法来制成,小丸的平均粒径为(1.04±0.21)mm。

测定内容物的流动性以及对胶囊剂装量差异的影响:分别取出50g的小丸与颗粒,自具1.25 cm小孔的漏斗中距平板玻璃平面10 cm,高度落于玻璃平面上,分别测定堆积高度( H)和堆积半径( r),并按 tanφ= H/ r求出休止角φ,以φ表示内容物的流动性,φ愈小,流动性愈好。每一内容物各测3次。将这两种内容物采用自动填充法分别填充于0号空胶囊中制成胶囊剂,并分别测定两种胶囊的装量差异,其结果从表1当中进行体现。

表1 内容物流动性与胶囊的装量差异(±s,n=3)

按照相关的结果显示,这两种内容物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的流动性,所制成的胶囊的装量差异也有显著性差异( P

内容物堆密度的测定及其对胶囊剂装量差异的影响:取颗粒和小丸各100 g,分别缓缓通过一个玻璃漏斗倾倒至一量筒内,测出内容物的松容积( v),并按 d(g/cm3)=100/v计算出内容物的堆密度。各测3次。结果见表2。

表2 内容物的堆密度及其对胶囊装量差异的影响( n=3)

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堆密度的小丸,所制成的胶囊装量差异更小( P

内容物释放度的测定:取两种不同的内容物各30 g,分别用120目筛网布包扎成6小包(小包内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小丸或颗粒移动)。按吊蓝法[1],每孔放1小包样品,以蒸馏水500 ml为释放介质,温度(37.0±0.1)℃,每隔一定时间取样2 ml(并随即补充同体积介质),微孔滤膜过滤后作为样品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测定样品液中靛蓝的含量作为释放指标。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出累积释放百分率,并将累积释放百分率与释放时间按单指数方程拟合,计算出各自的 t0.85(累积释放百分率85%时的时间点)。结果见表3。

三、讨论与小结

休止角测定是颗粒流动性测定常用的方法。休止角愈小,颗粒的流动性愈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机械自动填充胶囊剂时,内容物的流动性愈好,所填充的胶囊剂装量差异愈小。本实验所考察的两种不同的内容物颗粒与小丸之间的流动性及装量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 P

表3 两种不同内容物的释放度比较(±s,n=3)

堆密度的测定与胶囊剂的装量也有很大关系,堆密度愈大,胶囊剂的装量愈多,这对中药口服制剂的制备很有意义。因为装量越多,单次服用的颗粒数越少,相对减少患者的服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小丸的圆整、均一,堆密度较颗粒大,其装量差异也相对较小。

释放度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的释放比小丸快,两者间的 t0.85差异显著。但由于各制剂的 t0.85要求不同,对制剂的质量影响大小因制剂的品种不同而异,有些制剂更是要求缓慢释放。因此,释放度的测定仅作为制剂制定质量标准的参考。

由上可见,内容物的流动性与堆密度与胶囊剂的装量及装量差异有密切关系,而装量差异是胶囊剂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因此,中药胶囊制备过程中,内容物作为半成品在质量控制项目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流动性、堆密度及释放度的测定,从而更好地控制胶囊剂成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水保,杜月红,吴卿.硬胶囊装量稳定性研究[J].海峡药学.2007(08)

[2] 赵高潮.影响中药硬胶囊剂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陕西中医.2007(12)

[3] 吴晓宁.中药浸膏装硬胶囊剂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03)

[4] 唐惠娟.影响中药硬胶囊剂稳定性的因素与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2(10)

[5] 蒲显强.中药硬胶囊剂质量变化原因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1(10)

作者简介:

杨琼花,女,生于1978年,执业药师。现就职于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生产管理。

上一篇:舒适护理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一篇:对神经内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干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