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7-22 03:55:43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1-0039-02

【摘要】目的:探讨足跟部创面的修复方法。足跟部为人体负重区,因其皮肤、皮下组织的解剖特性,适应行走,负重与缓冲震荡的功能特点。要求在修复时尽量恢复原来的组织结构,经过临床病例总结: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皮瓣感觉好,外形满意,质韧耐磨,无溃疡现象,足及足趾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足跟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足跟部皮肤缺损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33岁。外伤性缺损5例,跟腱手术后感染2例,截瘫后褥疮2例。 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6例。切取皮瓣面积4.5cmX5em~5cm×9cm

1. 皮瓣设计:用龙胆紫标记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为皮瓣的旋转轴。从该点至第l、2跖骨头间连一直线。为皮瓣设计的轴心线,按足跟皮肤创面大小设计皮瓣,从旋转轴点至皮瓣最远端距离应稍大于该点至创面最远端距离。

2.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先将受区彻底清创,反复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冲洗再用洗必泰液湿敷备用。沿设计标线切开,先切开皮瓣前缘及两侧缘,至跖腱膜。将跖腱膜与皮肤软组织间断缝线固定,沿皮瓣两侧向中间暴露,当接近足底内侧神经血管束时,在皮瓣远端切断并结扎足底内侧血管,以此为导向,在拇展肌和趾短屈肌浅面、足底内侧血管深面逆行游离皮瓣,直至足底内侧血管起始处,但至皮瓣的神经皮支应包含在皮瓣内,并向近侧进行神经干支分离,以获得足够长的血管神经蒂,便于皮瓣转位。蒂部分离时不需解剖神经血管。蒂旁务必保留1.0cm~1.5cm软组织,皮瓣切取后可通过明道转移至受区。因足底皮下组织丰富的纤维间隔相连.一般需切开供区与受区之间皮肤,将皮瓣移至受区无张力缝合。供区则用全厚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抗凝、解痉药物对症治疗,同时跖屈30°患足石膏托固定2-3周,并严密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48小时内可拔除引流皮片,2周拆线,4周后允许负重行走。

3. 结果 本组9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I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微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7例获3个月-3年随访,皮瓣血运、外观、色泽、质地、弹性均较好,皮瓣与跟腱无粘连,足跟部无磨损及溃疡,踝关节功能活动好,皮瓣痛、温、触觉正常。术后6—8周练习走路。随访患者行走正常。无足跟痛等不适感,供区均行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移植。成活良好,无功能影响。

4. 讨论

足跟部是人体直立行走负重焦点。局部软组织缺损形成的溃疡创面,治疗时选择修复的皮瓣十分重要。要治愈足跟部创面,手顺顺利,术后效果好,必须做到:

(1)彻底清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外伤创面或炎症、溃疡创面术前需彻底清创.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及死骨,切除不能发挥足底功能的挛缩瘢痕组织,尽量降低创面的菌落数,以保证移植组织瓣的成活。深筋膜层有效的保护是确保皮瓣成活的关键。切取时皮瓣边缘皮肤应与深筋膜缝合固定,以免皮肤与深筋膜脱套而影响皮瓣血供。

(2)皮瓣的选择应选用具有神经支配,带有充足血供,足量软组织,有一定衬垫作用的皮瓣。足底内侧非负重区具有恒定的胫后动脉提供血运,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查确实胫前,胫后动脉通畅,确保皮瓣转移后血运充足;皮下脂肪内有垂直的纤维能保证移位皮瓣成活后最大程度地重建足跟部缓冲层,起到吸收震荡、耐磨、抗压的功能;

上一篇:研究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 下一篇: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器设置高度和患者的卧位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