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当代社会及艺术人生的影响

时间:2022-07-22 03:44:46

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当代社会及艺术人生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受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影响,并将老子的精神发展到高峰。从《老子》全书来看,“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范畴。那到底什么是“道”呢?“道”是原始混沌,是万物之宗,产生万物,是“无”与“有”的统一。“道”是真实存在的却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对其有明确的、逻辑的规定。老子对“道”所进行的描述,实际上是他宇宙观的体现。“道”是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老子整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可见其出发点及归结还是落实在现实人生之上。“道”之于人生观所成就的人生就是艺术的人生,而这种艺术精神在庄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叶朗说:“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意味。”②与《老子》抽象的、思辨的文字不同,《庄子》运用活泼的、灵动的文字形象的表达出他的艺术思想。

一、庄子的审美精神

1.自由

自由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庄子把自己对于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游”字上。“游”字贯穿于《庄子》中,《庄子》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田子方》中庄子认为“至人”、“神人”、“圣人”能游心于“道”,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③庄子所谓“无己”、“丧我”的境界也就是“心斋”、“坐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至美至乐”的境界。他认为要以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观,超越物我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来面对人生,才能获得自由的精神和理想的人格,才能得到愉悦的审美感受。可见庄子的“游”的实质就是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2、自然

“天”也是《庄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那到底什么是庄子所谓之“天”呢?

庄子思想从老子而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是指一种自然而然地状态。而庄子之“天”不但是指自然而然的状态,同时也指大自然。庄子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来,“道”之基本法则即“自然规律”。遵循规律,顺应自然,是庄子自然观的核心。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变化的,这种存在、变化是最和谐的;顺应自然则天下和谐,人为干扰则必然违背事物本性而破坏自然,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庄子在《齐物论》中,以万物同一、自然最美的观点,概述了事物对立同一的齐物自然观。庄子在心斋的地方所呈现出的“一”,实即艺术精神的主客两忘的境界,庄子称此一境界为“物化”或“物忘”,这是由丧我、忘我而必然呈现出的境界。④这也体现了庄子自然的审美思想。

二、当代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问题

当今社会处于后工业时代,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物种锐减,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生态和精神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同时“审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和扼杀,创造性、探索性、情感性、整体性等艺术和审美原则在人的意识、人格、社会群体、环境、工作、大众文化等领域逐渐丧失。”⑤面对这种恶劣的现实环境,人们想要极力摆脱、超越它,想要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放松,在艺术的世界中享受自由愉悦的精神生活就能帮人们得到精神的寄托。这正是“艺术的人生”。

三、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当代社会及艺术人生的影响

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及艺术人生有重大意义。Zhuangzi’s perspectivism is interested more infurthering our individual well-being than in the ideal of disinterested knowledge.⑥

1.对当代社会生存危机的作用

从当下来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审美活动而言,在当下的体验中这些是可以实现的。庄子的“心斋”、“坐忘”精神能帮人们摆脱现实的功利,寻找审美的自然,得到审美的愉悦,在审美活动中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

2.对艺术人生的影响

庄子美学最终落实到现实的人生中,关注的是人的本身,其为人们消除困境,帮人们得到精神的自由。庄子的审美思想引导人们向超功利、超现实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愉悦的审美体验,洗涤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实现“艺术化生存”。

总之,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精神贫瘠的社会中,庄子的审美精神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抚慰,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导人们“艺术化的生存”。

参考文献:

[1] 方斌.老子美学思想解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6卷第4期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7版,第106页

[3] 《庄子・逍遥游》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5版,第66页

[5] 聂振武、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61页

注解

① 方斌.老子美学思想解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6卷第4期

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7版,第106页

③ 《庄子・逍遥游》

④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5版,第66页

⑤ 聂振武、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61页

⑥ Tim Connolly .Perspectivism as a Way of Knowing in the Zhuangzi,[J].Published online:9 October 2011

上一篇:浅谈《史记》的历史美 下一篇:浅析老子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