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音乐教学设计的理念

时间:2022-07-22 03:40:03

整体性音乐教学设计的理念

通过对不同场景歌舞的感受和表演,帮助孩子们理解艺术技巧与社会制度间的联系,并使他们了解到歌舞是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交流方式……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发展往往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参与过程,而这一自我实现的过程则需要合作精神、仁慈胸怀、友善态度以及音乐技巧。不怕参加舞蹈和音乐活动,有助于文达孩子们学习如何思考、行动、感知、以及与他们周边世界建立联系。[1]从上述音乐人类学家对非洲文达社会音乐传承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多发生在不太正式的场合,是人类日常生活及交往活动中的一种自然功能,音乐学习与具体的音乐语境不可分离。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音乐“生态环境”的自然熏染和人们之间的相互模仿。儿童音乐概念的形成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就是建立在生活中对他人音乐活动的感知-模仿-重复的基础上的。这种自然习得式的音乐学习伴随着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而展开,把音乐融入生活文化背景中加以整体感知与接受。这样的音乐教学也是在一种整体化的思维和感受中把握音乐,它将人、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注重自然性、情感性和道德性的合一。与当前学校音乐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并要求用理性思维去关照和探寻音乐世界的内在规律完全不同,这种富有整体性的音乐学习,是基于模仿的、参与的、非文本的音乐传承方式,体现出意会、直觉和体验的特点。它得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符号认知和演奏技能,更是熔铸了生命情感的艺术精神,包括了音乐技能、个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以及对音乐意义的把握。

诸如非洲文达社会这些非主流的音乐传承模式,体现了一种生物学的、有机开放的生态模式,给我们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以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方面,音乐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行为,而不是纯粹静态的认知活动。与这种强调过程性的音乐学习相比,当前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都是直接展现一个没有任何过程的结果,音乐成为外在化的、客体化的认知对象,音乐学习的过程与音乐产生和创造的过程相脱离。所以,如何将音乐的生成、发展、创造过程及其结果都纳入到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来,赋予音乐本身鲜活的生命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到音乐的生命性,应该说是诸如非洲之类的自然习得式的音乐传承给予当前学校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作为创作性的音乐需要识知的环境,需要学习者作为识知人从理性到感性,从智慧到经验的全部投入,自然形态的音乐传承没有了学校制度化与标准化框架的制约和束缚,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处在特定的生成背景中的,从中能感受到一种综合的氛围,体现出音乐文化的整体感。从而证实了只有在整体的文化智慧中认识音乐,音乐的意义才会显现。这里所说的整体就是指将音乐及其传承融入整个文化背景中加以整体感知与接受。而当前的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缺少的也正是这种综合化的土壤和环境。因此,如何使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更符合人的认知特点,更符合音乐的原本特性,是学校音乐教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基于当前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倡导整体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1、关注日常生活经验

“音乐源自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物,音乐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物化的技巧和形式,还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氛围。”[2]对于音乐教育而言,也只有回到整体性的生活氛围中,才能摆脱僵化的技能学习的藩篱,真正彰显音乐的意义。况且,对于学生来说,在与学校正规的音乐学习接触之前,都有着与日常音乐际遇的经验,无形中左右着自己的音乐学习。因此,整体性音乐教学设计应该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经验互动起来,吸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主题和素材,让音乐学习从一开始就涉及到对音乐的价值及生活意义的思考,使音乐性或者技巧性的学习由生活意义来引导,由此才能获得音乐所给予人的最大的感染力和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具体说来,就是要以学生真实的音乐日常生活环境作为音乐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强调为学生创造活跃在音乐制作和表演过程中的各种机会,使他们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中,感受蕴藏于其中的节奏、秩序、韵律等。在这样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学生有可能是作曲家、表演者、听众或者其他任何角色,可以通过音乐采访、对话、音乐网站、媒体合成、音乐表演、计算机或者软件开发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具体的音乐体验。但不管采用哪种设计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超越枯燥的技术训练,让学生通过行动直接体验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经验。

2、倡导多元化设计

认识并走向多元文化是使整体性音乐教学设计更有趣味,更加丰富的关键,也是当今音乐课程改革及教学的一种重要趋势。它能为各种不同的艺术之间提供碰撞、交流、对话、共生的机会,扩展审美的、艺术的、认知的文化空间。整体性音乐教学设计应打开视界,面向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生活的实践与经验,尊重不同音乐及艺术的正宗性,关注其变融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不仅应包括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还应包括非洲、印度、拉丁美洲等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原生态音乐、新民乐、流行音乐等等动态生成的音乐现象。在感知与体验方面,让学生以直觉的方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表达形式、不同的音乐风格等;在创造与表现领域,引导学生将不同文化的声音概念放到它们产生的文化背景中,从社会功能、宗教仪式、制造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等;反思与评价方面,对这些不同的音乐文化从美学、历史、创作等方面进行解释和评价等等。倡导多元化还体现在对音乐教学的评价上。一方面,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尊重不同团体和个人对音乐教学评价的话语权。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最具切身体验,应是评价主体的重要一员。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音乐教学的评价要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量化的、标准化的方法转向诸如课堂行为观察、访谈、档案袋记录等质性的评价。不仅考虑学生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惊奇、兴奋以及经历的焦虑与挫折给予充分的关注。真正的关注个体差异,真实的反映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

3、采用主题化设计

整体性的音乐教学设计把音乐课程的来源看做一个整体,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来组织设计音乐教学的内容。这种整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可以用“主题化”的方式呈现,即以“人文主题为引导,发展相关音乐能力的单元式教学”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课堂教学围绕同一人文主题进行。这一人文主题的确定应根据学生在某一时期的主要人文关怀而定。人文主题确定后,要选好与之最佳搭配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例如,当人文主题是“悲剧”时,在文学作品、美术以及戏剧等各个方面都有著名的作品,而音乐上对悲剧的表达离不开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选取能够表现悲剧主题的代表性作品。比如音乐作品,中国的《汉宫秋月》、《嘉陵江上》,西方贝多芬的《悲怆》、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如文学的《窦娥冤》、《杜十娘》等,绘画的《马拉之死》、《格尔尼卡》等。确定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音乐主题后,再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要系统规划,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构成一个音乐学习的生态网络。这种同时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和音乐主题组织的课堂教学,奉行的正是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艺双赢的原则,不仅有效地把情感内容和音乐技能融合为一体,将音乐与绘画、舞蹈、戏剧等有机关联,还把音乐美学、批评、历史、创造融为一体,给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人文知识背景,有机会从多种视角学习和理解音乐,很好的实现知识间的相互整合以及学习能力的迁移。

4、营造教学的生态语境

按照整体性音乐教学的理念,任何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在这种环境中,音乐的学习并非停留在认知的表层,而是深达人的存在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层,能够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创造力和价值感。整体性的音乐教学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动、言、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陶冶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情境可以是音乐产生的生活情境,音乐所描述的情境,也可以是音乐创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有了这样的情境作桥梁,音乐就会因为具有了画面感、生活感而鲜活起来,音乐因为形象可感而触及学生的生活、情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具体的情境设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尝试。比如,创设多媒体情境,利用音画动漫的优势为音乐感知提供视觉佐证和遐想空间;创设游戏情境,将课程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相关学科的学习经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总之,所创设的音乐生态环境在一开始就应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引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探究音乐活动的冲动和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和音乐都成了鲜活的生命体,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人文性,从而形成对音乐更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与统一。

作者:董云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建设用地使用权性质浅析 下一篇:小议临床医学寄虫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