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苍南渔鼓及其保护发展

时间:2022-07-22 01:59:08

浅议苍南渔鼓及其保护发展

摘要:苍南渔鼓,俗称“蓬(嘭)鼓”,因渔鼓伴奏发出的声音而得名,流行于苍南县西南部灵溪、矾山、马站等讲闽南话地区,是一种主曲体(单曲体)坐唱曲艺。曲调是方言音调的音乐化,地方色彩浓厚,颇受当地人的喜爱,是苍南有影响的曲种之一。但由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该曲种已呈消失状况。苍南渔鼓作为浙江省的非遗保护重点之一,它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苍南渔鼓;保护;发展;非遗

一、苍南渔鼓概况

(一)伴奏乐器

以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过去渔鼓基本是用竹子制成的,在一端蒙上的是一层猪油膜,并没有多加修饰。现在,渔鼓大多是用塑料水管制成的,猪油膜也改用塑料薄膜代替。由于现在唱渔鼓基本是为了演出所需,为了使其看上去更加美观,舞台效果更好,艺人们会在管子的外面裹上一层彩布或彩纸,再沿着管身缠上链子。在缚有薄膜的一头套上用彩带编成的似灯笼状的东西,不但可以增加视觉效果,而且能使薄膜更加牢固、进绷,使渔鼓发出的声音也更清脆。

(二)苍南渔鼓的声腔特点

苍南渔鼓音乐的声腔主要是诗赞系,其基本腔调通常是两首,其中一首称正腔,用于表现正常情绪或较欢乐,较激愤的情绪,另一首称悲腔,是表现悲苦情绪的专用曲。它和道情曲的“四情”极为相似,即“平、怒、哀、乐”。另外,还有不少的拖腔,特别是在一个乐句的句尾,经常用“哎、哩、呜”等衬词或鼻音表现拖腔,使听者感到过瘾,很有韵味。

(三)演唱形式与演唱场合

苍南渔鼓通常由一人自打自唱,且一人扮演多角,多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情节。它的演唱程式有两种;一种为“门头词”,白天到各家演唱一折,获取报酬;一为“传书”,大都在夜间演唱,有时连续演唱十天半月。演唱“传书”时,先起“词头”,或一首诗,或一笑话,或一谜语,略同宋元话本的“头回”。

旧时,艺人一般是走村串户进行门头演唱,或是在茶社、酒楼等地方卖艺;有些被地方“头家”聘请去搭台演唱;有点文化的艺人唱渔鼓,基本都是大户人家做红白喜事、寿诞、保平安等请到家里去唱。

(四)坐唱曲目

苍南渔鼓的坐唱曲目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历史悠久,很多曲目都已经失传,目前保存完好的,并录制成唱片的有一百四十多种。其涉及的题材也很广泛,包括传奇、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社会案例、宫廷、爱情等等。

二、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苍南渔鼓及渔鼓艺人

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苍南渔鼓现状如何呢,笔者拟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渔鼓的态度、民间投资商对渔鼓的贡献及苍南渔鼓艺人等三个方面作一说明。

(一)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渔鼓的态度

“曲艺是民俗的文艺,又是文艺的民俗。”随着民俗风的盛行,地方政府对民间音乐文化也越来越重视,苍南渔鼓作为当地有影响的曲种之一,更应该重点抓。现在,苍南文化站、文化局已经对苍南渔鼓曲目的搜集整理做了有力的前期工作,也对民间渔鼓艺人进行普查、登记。除此之外,苍南渔鼓被列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项目”,并已上报县市。

(二)民间投资商对渔鼓的贡献

黄可本先生,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工作是录音、录像。目前,在他的店里就保存了大量的渔鼓曲目,并且他把很多濒临失传的渔鼓唱段都录制成唱片。今天我们还能听到那些著名艺人的演唱,黄可本先生功不可没。

(三)苍南渔鼓艺人

解放前,渔鼓艺人都是农村里一些较贫穷的农民子弟,由于生活所迫而学唱渔鼓,另外的就是失去劳动力的残疾人,如盲人,这些人为了温饱,身上背着竹筒走村串户的唱。解放后至“”前,苍南境内有登记的渔鼓艺人有60余人。到了期间,唱渔鼓被曾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由于人民生活的现代化使这古老的艺术受到了冷落,老艺人去世,年轻艺人改行。

三、苍南渔鼓的传承

(一)学艺的动机

旧时,艺人们学艺是为了生存而学艺,以卖艺为主业。渐渐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唱渔鼓得来的报酬已不能满足艺人对现实物质生活的需求,很多艺人都另谋出路,唱渔鼓也只是被当成副业,一门闲时互相娱乐的技艺。

(二)师傅的传授方法

由于学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都是盲人,文化水平又不高,因此他们基本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死记硬背”唱词的,据师傅讲述传书故事,记住故事情节,然后自编唱词演唱。在学唱腔时,刚开始也基本是照葫芦画瓢,而后唱出经验了,基本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艺人的行艺及创新

苍南渔鼓所有的传统曲目,也是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和创新,并在实践中根据观众的接受情况而逐渐剔除不受欢迎的部分才积累形成的。有革新、有创造、有发展才能形成演员的个性,有突出的鲜明的个性才能形成流派。从曲艺史的角度看,创新是曲艺形成、发展与生存的必由之路。”

“创新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演员根据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晚会、不同的观众,随机变换自己的表演方式和表现手法,这都属于创新的内容,也是曲艺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

四、苍南渔鼓的保护与发展

2007年苍南渔鼓以“嘭嘭咚”之名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鼓演唱艺人林开储、洪祥顶(已故)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一)抢救和保护非遗的现实意义

苍南渔鼓作为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由于表演者去世或转行而面临消亡的困境,而它的发源地――福建已找不到它的存在。因而对苍南渔鼓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苍南渔鼓保护发展举措

对于任何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发展才是它的真需求。苍南渔鼓亦是如此。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保护发展苍南渔鼓的举措:

第一点,政府带头积极组织非遗抢救保护发展工作。平阳、苍南两县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非物遗”的保护工作,已落实专人、专项基金对苍南渔鼓予以重点扶持。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切实做到有效,积极组建相应的领导班子,有效地开展渔鼓的保护发展工作。

第二点,任何一样东西的发展都离不开“活”的个体,渔鼓艺人应与时俱进,把具有时代感的、应潮流的新鲜事物注入渔鼓创作中去,从而焕发渔鼓的新活力,但在进行渔鼓创新的时候,创作者必须深入民间,真正掌握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不能丢弃它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应当兼顾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就是要积极反映时代崭新风貌,民族性就是保持民族特色,保持民族艺术特有的观赏性。

第三点,将渔鼓技艺传承下去是关键。当今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学唱渔鼓,一是因为渔鼓艺人收入低微,后劲不足;二是对渔鼓的了解甚少,认为它过时了,登不得大雅之堂;三是受众面越来越狭小,大都倾向于现代时尚文化,对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感兴趣。目前健在的几位渔鼓名师年事已高,由于健康等多种原因,个别老艺人已不能将原唱传授给后人,如不加以保护、传承,将面临失传之虞。

第四点,借助媒体的力量,确保苍南渔鼓在地方甚至是全国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并加入到该曲艺的队伍中。一旦曲艺中注入了新的个体,就能使之不断壮大、发展。

最后,苍南渔鼓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渔鼓作品从题材、表现手段、审美情趣等方面向青年靠拢,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渐以曲种本身的艺术特色去争取和培养青年观众,达到让青年喜爱这些曲种的目的。

苍南渔鼓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笔者相信,它发展的道路是宽阔的,前景是美好的。(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对岳珂的再认识 下一篇:论司马迁忍辱存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