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2 12:26:45

妇产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剖宫产100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组给予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护理后,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行剖宫产后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剖宫产;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0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1983-02

Clinical analysis of nursing for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embolism of postopera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MIAO Hong-wei

The No.2 People's Hospital,Neijang Sichuan,641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nurse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in lower limp.Methods:Analyse 100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in our hospital.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herapeutic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ave conventional care.The therapeutical group was gave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2 ca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p occurred in the control group.9 cases occurred in the therapeutical group.By comparin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It can prevent DVT from occurre that the patients were gave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Key words】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esarean section;Deep vein thrombosis;Nursing interventio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机体的静脉内,血液凝固成固体质块血栓,妨碍阻塞血流的通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文献统计我国发病率为2.6%[1],近年来呈逐渐增高趋势。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早期诊治DVT十分重要。本文对比研究我院剖腹产患者手术后传统护理和护理干预方法,发现有效干预对防止剖腹产患者术后DVT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护理人员对DVT的警觉,减少DVT的发生,其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1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足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10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4.56 9.78岁;实验组500例,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23.81 6.97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的麻醉方式、年龄、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即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DVT诊断标准方法:①临床表现:患肢肿胀伴胀痛不适,肢体较胀痛不适,肢体较对侧增粗,皮温正常,可伴有浅静脉曲张;②彩色多谱勒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内有实性回声,血流消失或明显减少,加压时管腔无塌陷。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传统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渐渐翻身活动,逐渐手扶床沿下床运动、离床运动、离病室运动等,全麻术后去枕平卧,麻醉作用消失后行翻身活动,逐渐同前下床运动、离床运动、离病室运动。

1.3.2实验组:硬膜外麻醉后回病房常规垫枕平卧,心电监护下被动肢体活动,垫高病人脚后跟,使病人小腿悬空,以减少对腓肠肌的压迫,由护士及家属进行下肢按摩。方法:操作者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自跟腱向上挤压小腿、大腿肌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帮助患者活动双下肢及关节。1小时后脚后跟放平,活动踝关节及膝关节,6小时后翻身活动,患者采取自由卧位,主要采取侧卧位;全麻患者术后回病房去枕平卧,由护士和家属按摩双下肢,同前垫好脚后跟,使病人小腿悬空,以减少对腓肠肌的压迫,由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按摩下肢操作。手法同前,1小时后脚后跟放平,活动踝关节,膝关节,渐渐过度到幅度大的双下肢及髋关节运动,麻醉作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做翻身运动,采取自由卧位;次日,监督患者主动锻炼,逐渐手扶床沿下床运动、离床运动、离室运动。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统计学处理由SPSS14.0软件完成,P

2.结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防治上的比较,(见下附表),实验组DVT发生率为0.4%,对照组为1.8%,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2组DVT发生情况比较

注: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X2=4.504,P=0.034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原因很多,其血流缓慢,血管内膜的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原因[2],常见于手术创伤、妊娠与产后、恶性肿瘤、糖尿病及长期卧床的患者。而妊娠者体内凝血因子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成为发生DVT的主要诱因[3]。在妇产科特殊的生理状况更易发生DVT,其原因是:①增大子宫或子宫及附件肿瘤可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血液回流。②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增加,在妊娠末期及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可促进盆腔及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③滞产、妊高症、产后活动减少、每次盘腿坐着授乳时间过长等均可使红细胞聚集凝结。④胎盘蜕膜、子宫肌层等含有丰富的凝血活酶,分娩时胎盘剥离面,产伤及手术创伤,均可使大量活性物质的释放。⑤解剖关系上,右髂总动脉和左髂内动脉在左髂总静脉前跨过,左髂总静脉有两处同时受压,从而造成左髂总静脉狭窄,同时左下肢静脉回流途径较右侧长,血管较弯曲,容易发生左侧的DVT。⑥剖宫产术后,由于麻醉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下肢肌肉完全松弛,手术后的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肢体限制活动或不能自主活动,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流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就会存在DVT形成的风险[4]。所以妇产科病人对DVT的防治意义重大。

剖宫产手术是各种危险孕产妇重要的治疗手段,近十年来对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改进不断提高,尤其患者术后卧位及运动问题的重要性和护理方式的不断改进,从安全、舒适及人性化的角度来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预防。目前为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许多护理学者进行不同方案的对比研究中,妇产科术后护理措施方法争论不一。本次研究中,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回病房常规采用去枕平卧,患者被动活动肢体;全麻术后患者回病房后垫枕平卧,采用自由卧位,醒后被动活动肢体[5],从而缩短患者术后卧位时间,充分发挥小腿的“第二心脏”泵功能。本次研究中,通过术后护理措施的比较,对照组中有9例发生DVT,实验组有2例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通过护理方法的改进,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可见,由于孕产期的生理特点、手术的刺激,DVT的发生并不少见。DVT的发生多为年龄偏大及肥胖患者,因此,术后尤其是手术时间偏长的,立即进行卧床期术后的护理,积极探讨卧床时下肢活动方法,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此外,严密观察,注意小腿的局部变化,及早发现静脉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指导患者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排便等导致的负压增高,避免下肢静脉回流不畅的各种因素[6]。本次研究,通过改进传统的护理方法,积极有效的降低了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629-630.

[2]石美鑫,熊妆成,李鸿濡,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8~949.

[3]马水清,白春梅,盖铭英.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9~651.

[4]滕照清,刘乃清,王建清,等.早期被动四部肢体锻炼法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41.

[5]兰香,黄美珍,陈育群.3例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9.

[6]胡爱民.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12):77~78.

上一篇: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 下一篇:基于STM32的便携式体检装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