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和收束技能

时间:2022-07-22 10:41:05

探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和收束技能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多研究一些教学技能技法。上一堂课,就好比写一篇文章,除了要有充实的内容,还得开好头、结好尾,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因此,一堂课的导入和收束就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和收束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收束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导入技巧,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迅速进入准备听课的良好心理状态中,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法探析

诚然,具体的导入技巧五花八门,但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主要有情境导入法、质疑导入法、意趣导入法三大类。

1、情趣导入法。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情绪的外部刺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景气氛的感染,激发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课堂学习。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如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园林吗?”

生:“喜欢。”

师:“我也喜欢园林,今年暑假我还特地到苏州去看过园林(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园林的美景,老师依据课件解说。)园林是这样的美丽,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多美的景色啊!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园林的深处,有多美呢?我是多么想知道这一切啊!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篇课文《苏州园林》。”

老师首先用课件再现了园林的美丽情境,让学生对园林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初步感染了园林的美;然后老师用自己的向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园林美景。如此“开场”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2、质疑导入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惊奇的情绪能振奋思维的兴奋点,学生越感惊奇越会迫切想知道,就越会积极思维。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珍》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迅先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实在是普通不能再普通了。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段导语,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给读者设置了一个个悬念,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

3、意趣导入法。一篇好的叙事文,总会表达作者一定的真情实感;一篇好的写景文,总能让赏心悦目,一首好诗词,总会给读者营造一种美丽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结合课文的情趣意境,设置相关的导语,让学生在一堂课开端就首先感受课文所折射的美妙意趣,从而达到激起学生求知兴趣的目的,也是相当不错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可如下导入:同学们,我们有很多同学喜欢唱歌,今天我要带大家参加一个歌会――云南歌会。去看最热闹的“金满斗会”,去听《十二月花》,看了和听了之后,可能会忘了返回我们的教室,同学们,想不想领略“云南歌会”的盛况和民族风情呢?这样激起了学生心中对云南歌会的无比向往之情,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趣。

二、初中语文收束技能探析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节课结束后,说一段收束语很有必要,它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与新内容的导入和分析讲授形成教学互补。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它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整体地在他自己的知识“仓库”中定位搁置,更有助于定位搁置后的分解融化。同时,收束语也是师生之间经过辛苦的教与学的劳动后的一种沟通,师生都可以在总结之中享受收获的喜悦。富于启发性的总结还可以推动学生形成探求新知识的心理期望,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握学习新知识的思考方向,还能造成一种余音不绝的回味效果。

1、“句号”式收束。该方法重在整理归纳所学新课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师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课文重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等,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逗号”式收束。该方法重在前后勾连。有时候,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3、“叹号”式收束。该方法重在情感升华。关注“情商”,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在结课时画上一个“叹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一个情感的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

4、“问号”式收束。该方法重在启迪思索。“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释疑。随着学生读文理解的深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符合人们读书认知的客观规律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重视了前者,恰恰忽视了后一点。因此,在结课时画一个“问号”很有必要。

5、“省略号”式收束。该方法重在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收束时画一个“省略号”,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导入,还是收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套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在教学领域不断的探索、辛勤耕耘,就一定会跨进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李永安.浅谈新课导入的新颖性及其方法[J].孝感学院学报.1995(02)

[2]卫春兵.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J].考试周刊.2010(20)

[3]江凌花.浅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束艺术[J].才智.2011(02)

[4]王中良.语文教学收束艺术略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06)

上一篇:实用性促发英语学习兴趣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