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 绣花生香 绣人传神

时间:2022-07-22 08:50:07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与北京雕漆、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2006年5月20日,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王堆埋藏刺绣精品

作为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绣种,湘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据记载,其中的龙凤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为观止。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无论是质地、色泽、花纹还是绣工,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绣工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100多种针法和数百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吸取备方技法得名湘绣

到了清代,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

“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湘绣的颜色尤其丰富,据《雪宦绣谱》记载,湘绣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以国画水墨技法绣狮虎

湘绣的特点是丝细,先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湘绣的传统题材包括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湘绣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手工以针,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人化”的艺术效果。

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凤・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

艺术精品・双面狮虎

狮虎一直是湘绣的传统题材,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1962年至1963年,周金秀与余振辉创作了一幅《狮虎》座屏,绣品的一面是一只仰天长啸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只低首夜行的下山狮,一上一下,正面的虎头转到反面变成了狮尾,两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

另一幅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娇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妆,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1

上一篇:住在景区 零距离亲近自然 下一篇:试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