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筑的“零度写作”与构造观

时间:2022-07-22 04:24:28

德国建筑的“零度写作”与构造观

摘要:主要写了德国建筑的构造观以及和国内的不同点

关键词:德国建筑构造

中图分类号: TU3文献标识码:A

“零度写作”一词最早是作为文学词汇提出的,强调作者应该以旁观者的角色冷静,不动声色(甚至机械地)描述,通常这种方式创作出的文字读上去给人以克制,干净,甚至冰冷的感觉。国内的作品当中,我读过韩东的一首诗《甲乙》,给我非常强烈的“零度写作”的印象。

好,现在来说回建筑,我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文学词汇来阐述,是因为我刚回国时常常被问到德国的建筑学和国内的有何不同,思考了一段时间,我谈点自己的认识。日耳曼民族常常被形容为理性,刻板,较真的民族,其实在更深的层次上,我的理解是德国人对秩序的迷恋近乎偏执,表现在建筑上,他们是高度理性和高度自治的。学建筑时每学期的设计课教授会一次次地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你的空间是如何营造的?为什么你选择这种材料这种构造而不是另外一种?你的逻辑是什么?为了对付这无数个为什么,你必须做到的是合理,你只能小心翼翼地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发展出自己的设计。概念仿佛只是设计的副产品,而绝不能作为出发点。在适应这种设计方式到慢慢遵循这种方式,我仿佛被洗脑一般,不再考虑花哨,建筑这个容器,我不能允许它有瑕疵裂痕和死角,它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同时它要精致漂亮。

另外一点:德国人同样迷恋技术,在这儿有一门学课我不得不提——构造。我的理解是在德国构造绝不仅仅是做法和现成的大样画法,它在更高的层次上涵盖了材料和结构选型,节点设计,造型设计,构件设计。当空间组织好之后,选用某种建筑材料及符合材料特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构造体系,当这个构造体系完成时,建筑的形象和气质也随之形成,往往在考虑了所有的因素之后,一个成功的构造系统和其所围合的空间一起会产生某种内在的秩序和美感,所以当你进入,你会发现一切元素似乎都呆在它们该呆的地方,而他们创造出的空间合理,舒适,清晰,准确。很多人对我说,德国建筑有细节,这就是区别,也许不止如此,就好像德国人说德语,而在建筑上,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

下面我用一个建筑来说明以上两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人的作品出了德国馆之外还有个德中同行之家。这个小展馆以柱子为材料完成了一个建筑所有的要素:结构,表皮,空间,室内装置。从下面两幅图大家可以看出,柱子这种中国传统材料,所有的特性都被发挥到了极致,这当然离不开技术;在重要的节点上,一些精巧的钢构件和竹子一起合作,完成了重要的连接,保证了作品的稳定。浏览完这些节点,你会领悟到——一切皆可设计!造型不止是体量和空间意义上的,它可以是材料的,结构的,构造的,构件的造型。大的尺度上的把握到细部的处理,意义同样重要。说到节点,日本人常常也被拿来和德国人比较,两者在节点设计建造上都非常用心,这点相似之处我是承认的,而在设计上,我觉得日本人有种“伪理性”,他们设计时太强调“意象”和概念。虽然完成的作品和德国人有些相似,但其实精神内核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孰高孰低,其实并无定论,因为东方人的哲学毕竟和德国不同。这是建筑师的个人选择问题。

看完两张图片,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感受,关于我前文提到的“内在的秩序和美感”,我们不妨进一步发散思维,既然竹子这种建筑材料可以有如此丰富的节点和功用,那么其它的传统建筑材料如钢铁,玻璃,混凝土,夯土,木材等等节点只会更丰富,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尊重这些材料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也应该试着去发掘其更多的可能,设计出更丰富的细节及营造更美的空间。

在德语里,问别人“一切还好吧?”会用Alles in Ordnung?这个句子,这句直译的意思是“一切都在秩序上吧?”可见德国人对秩序的偏爱,德国的这套设计体系虽然合理高效,但有时是不是也会表现得太过保守?毕竟机器理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文章的最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希望我在今后的设计提高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上一篇:浅谈小城镇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问题 下一篇:工程项目工经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