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生态课堂

时间:2022-07-22 02:47:37

绿色的生态课堂

第一次听到“生态课堂”这个名词,是在几年以前。我觉得,生态课堂应该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它“低能耗,高效率”,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充满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气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事业目标。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向生活开放的课堂,必然充满着生命力。

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毫无疑问是其思维的源泉。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并通过多媒体录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大海波翻浪涌、风急浪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头脑中的“大海”不再仅仅出现在课文里、书本上,而是一幅幅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真实画面,为学生后面学习宁静的大海景象打下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基调。

沟通情感,构建平等的绿色生态课堂。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敞开真心,沟通真情,教育教学才有了鲜活的灵性和真正的生命。如果没有“情”,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师更应以尊重为基础,情感为纽带,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教学语言和一系列教学辅助手段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细体会,反复朗读,领悟品味人物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对于文中“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这句话中的“捧”字,先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动作,再思考:如果杏树有情感,她会将这朵杏花献给谁,为什么。进一步体会到竺可桢的可敬,从而挖掘出这一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情感内涵,再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师生、生生问的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展示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投身于课文情境,受到情感和美的熏陶。只有这样充满情感的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倡导合作,构建和谐的绿色生态课堂。新课程强调要把过程与方式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朗读训练为纽带,尝试组织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番茄太阳”》,在组织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明明笑声的有关语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启发补充,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积累了学习的方式。这样的课堂到处洋溢着绿色生态的气息。

多方激励,构建灵动的绿色生态课堂。新课程评价强调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在绿色生态课堂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课堂上努力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做到及时并有针对性,既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的评价以表扬、鼓励、欣赏为主,同时也委婉地、中肯地提出建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渴求,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只有让学生从评价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正催生着绿色生态课堂。绿色生态课堂是有思想、有灵气、有个性、有实效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上洋溢着更多的“绿色生态”气息,激荡起更强的“绿色生命”活力。

上一篇:潜心悟文,以文促写 下一篇:漫说读书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