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范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时间:2022-07-22 12:08:32

以课文为范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真是没想到在教《故乡》一文时,我们周围环境提供给我们的问题是这样一种巧合,而我的灵感又是这样及时地捕获到了《故乡》与问胚之间的这种巧合。

《故乡》是2006年初三第九册(下册)的第十三课,在小说这个单元《故乡》是重巾之重,对于本文的教学准备都做得非常充分,学生的收获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上升到了: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来面对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层面。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达到这个我目标的呢?

一、遇到问题,冷静思考

第一天,我详细的介绍了《故乡》的作者――鲁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本文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第二天一早,是语文早读,我一进教室,学生就拿了一张《潇湘晨报》的剪报给我看。剪报的背面还衬贴了一张牛皮纸,由此可见学生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剪报的内容是:一所学校的食堂中午开饭最热闹、学生端着饭来来往往之际,隔壁的垃圾站正在出垃圾,尘土飞扬、臭气熏天,工作人员正一铲一铲地朝垃圾车上掀垃圾,从食堂打了饭出来的学生绕开车子很远而返,而去食堂的学生却从车子后急冲而过。下面对于单位的说明是长沙市某中学。看着看着……我吃了一惊,很明显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学校吗?我们的学校怎么被暴光了呢?当时我也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想法是从学生那里暂且收同这一张剪报,以免不好的影响扩大。一下早自习我就去找别的班主任老师商量,不巧别的老师也同样收到了这样的剪报,这时我可更加惊讶,但这位老师告诉我这是我们学校的某某老师自己拍摄,自己投稿的。这时我豁然开朗,我找到了突破口。这件事情我对学生有交代了。因为我们正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我们的老师学生不就是当代的鲁迅吗?

二、设身处地,循循善诱

于是,我接着按我的课程安排上课。在讲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有何想法?这个补充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同学们都能回答:是为了扫除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唤醒中国落后民众的意识,改造旧杜会,创造民主、平等、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好!那么大家说鲁迅的目的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实现吗?”“实现了!”“对,可是这样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呢?”让同学们放开讨论,最后老师请同学答后明确:是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浴帆奋战、开拓创新、改革建设而来的。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很完美不需要改造了吗?……显然不是。只要有社会存在就会有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但是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上暂时存在的问题呢?”停了一会儿,让学生思考了一会我就把先天早上学生给我的那章剪报拿了出来并接着说:“请大家来看看这张剪报,这是对我们学校的一篇报道。”我把画面给他们看了并把下面的文字也读了一遍。作为初三的学生思想比较成熟,而且本来就不满学校这种做法,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我问:如果是你们报道这件事,你们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出发点?我又问:那你们想想这个老师有怎样的想法?有怎样的目的?有很多同学猜想了,也回答了。等同学们说完,我就说:“其实这个老师的想法跟我们许多同学的想法是一样的。”看学生的表情,好象有些出乎意料。我接着说:“因为在学生吃饭时出垃圾这是很不恰当的做法,更何况我们的垃圾站和食堂又隔得那么近,我们学校的有关管理人员,完全可以把出垃圾的时间与学生吃饭的时间错开。”学生的表情慢慢的好似有些激情了。“可是,我们学校的人也只能通知环卫局的人我们学校的垃圾需要清理了,但具体时间也是由环卫局的工作人员来定的啊,因为他们要负责的单位太多了。其次,垃圾站建在食堂旁边也是很不恰当的,可我们学校暂时还没有条件改变它呀!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次全省督导评估的机会,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改造我们的校园环境。所以这位老师就及时地对这件事做了报道”。学生这一下就兴奋了起来,提出了许多改造的办法,有的学生说:“学校可以组织我们学生捐款改造啊!”我说:“你们可以捐多少?全校七百多人可以捐多少?……你们可知道,我们的校门改造一下用了多少?预算二十多万!加上三个实验室的仪器改造,总共一百多万。”学生齐地“啊!”了一声。“想象不到吧。我原来也以为只要五、六万就够了,所以你们想想你们能捐款改造我们的垃圾站吗?美好的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太大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其实这个老师的想法与鲁迅先生的想法是类似的,而我们有些同学的想法是偏激的不现实的。尤其是有些同学总以为:袒露学校的缺点,引起学校重视,尤其是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而不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向上级或媒体反映学校或单位或国家的不足就能消灭它的不足,解决问题。相反这样是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足的。如果鲁迅也像我们某些同学或社会上的某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一样对国家的不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那么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看新闻记录片,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作间谍而被日本人抓住杀害时,他也会像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站起来高呼“万岁”,可是他没有!因为他的思想是站在中国全民的灵魂深处来思考的!那么我们现在学习他的文章就是要学习他思考问题,思考社会的思想深度,而不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三、结合写作,指导为人

我班易望同学曾写过一篇文章《背后的眼睛》,主要意思是说老师在上课时间在教室外观察他们的上课情况是偷看他们的隐私。笔调非常的犀利辛辣,富有讽刺意味。当时我冷静地琢磨了这件事并把这篇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了,同学们听了也有一些惊讶,底下有唏嘘的声音,可我很镇定地肯定了他的文笔以及语言上的优势,但也罢指出了他立意上的不足。今天我结合《故乡》的学习以及易望同学的这篇文章对学生们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同学们,还记得易望同学那篇《背后的眼睛》吗?”……底下有议论,我接着说:“文笔很好,有鲁迅的笔调,有鲁迅看待问题的深度,但是我要纠正易望同学的一个观点,我认为老师就算偷肴也看不到你的隐私,难道你会把你的隐私拿到有几十人的师生大课堂来表现吗?既然能在这么多人的地方表现那又何谓隐私呢?”底下的同学们慢慢地露出平静而认可的表情,我接着说“另外一点是请易望同学和其他同学也记住,在考场的作文,尤其是大考,你绝对不能以这样的笔调来表达你这样的立意,你要指出老师、家长的缺点或国家社会制度上的不足,你也应该是采取正确的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正确的平和的语气来表达你善良美好的愿望。因为国家绝对不会选一个把师生共同的课堂当作自己的自留地的人作为人才来培养。而且国家要选拔的是懂得对国家、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感恩的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学鲁迅的文笔。更要学鲁迅的思想。以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为己任,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公民道德之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不仅影响着你的作文水平,而且对你人生一辈子都起着指导作用。”

四、提出希望,委以重任

在学完《故乡》一文以后,我将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鲁迅的作品收集拢来放到一起复习,提炼出鲁迅的主要思想,并让他们每人写了一篇《读鲁迅。思鲁迅,做鲁迅》的感想,90%以上的同学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很多同学都写得非常深刻、全面,尤其是黄静,周方超同学的作品,看完之后,我很受感动,也很佩服我的学生,并且对他们的作品讲评了一节课。 最后我说:“现在社会进步了。杜会是在改革中进步的;你们的思想比起鲁迅那个时代也应该提高了,人的思想素质品位是在学习中得到提高的;希望我们同学读鲁迅,思鲁迅。做鲁迅;读懂鲁迅的思想,做好当代的“鲁迅”。因为祖国建设的重任就落在你们的肩上,这是老师对你们的殷切期望。”

我认为学生在《故乡》一文的学习中收获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的学习从课堂走进了现实生活,以课文为范本,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的熏陶,培养了同学们面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态度,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学生思想上质的飞跃。

我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论诗歌欣赏与诗歌阅读的区别 下一篇:探究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