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潘有臣的根雕艺术

时间:2022-07-21 08:30:27

谈潘有臣的根雕艺术

摘要:潘有臣热爱根雕艺术,他发现了根雕世界的奇、特、美、妙,发现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然佳作。他的根雕艺术魅力无穷、耐人寻味、巧夺天工、寓意深刻,这正是一种对根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一种乐趣与追求,这种精神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潘有臣的作品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种爱生活、爱自然、爱新鲜事物的激情。他的作品是累累的果实,是积年累月的辛苦与探索,是艺无止境地追求与创新。

关键词:潘有臣根雕艺术自然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根雕这门古老、独特的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和喜爱。根雕是一门高雅、纯朴、天然、独特的艺术,更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易于参与的艺术。根艺能给人带来自然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益处。潘有臣就是一名根雕艺术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的力量,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一、我国根雕艺术的发展

齐白石老先生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根艺魅力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因为它的“似”,给人们的欣赏心理产生愉悦与共鸣;又因为它的“不似”,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兴趣。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雕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根雕艺术是利用自然界的根材、根料进行雕刻,塑造出一种美的艺术,这就是一种发现之美,是一种自然之美。根雕的创作及构思,必须体现自然之美,体现古朴自然、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和寓意深远的内涵,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不断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主要手法就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形象和意境。

根雕艺术方兴未艾,在我国雕刻艺术上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土地,比任何造型艺术的群众面都宽。根雕创作从寻找材料到制作成品都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从最初的“寻根刨底”,再到发现、发掘的创作过程,都需要去塑造出根雕内在“奇”和“巧”,最终达到“与天同创”、“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追求像什么,而要根据裂纹的痕迹、虫蚀的痕迹、水蚀的痕迹、盘旋扭曲的态势、变化多端的造型、奇特对比的色彩等特性,去雕琢出树根的自然美、装饰美、奇特美。

二、潘有臣热爱根雕艺术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根雕热,专题根雕展览各地都举办过,其中确有不少佳作,但从事这项艺术活动的大多为业余爱好者,其中有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他们的热情很高,但在创作上,有两个倾向,一是为了求其“形”似,不在树根本身的形状上“应物象形”,而是追求精细程度,勉强“造”出一个形象来。由于砍削过多,反而破坏了树根本身的天然意趣,丧失了树根自然盘曲的神韵,使其杂乱琐碎,既不像根雕又不像木雕。根雕和木雕一样,一般的原则是:主要部位上漆,次要部位少上或不上;体积高处上,体积低处不上;木质部分上漆,根皮部分不上或少上,以达到主次对比、虚实相问。

潘有臣热爱根雕艺术,他是河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邯郸市根雕学会会长。在根雕艺术世界里他发现了美、奇、特、妙,发现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然佳作。不是所有的树根都能制作成根雕艺术工艺品,这要求创作者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要善于积累,善于从千姿百态的树根中发现可造之材,要菩于捉住树根变化难测的神态和形态,取其主势、赋其灵气,通过潘有臣的雕琢和砍削,使其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给人以巧夺天工、逸趣横生的天然之美。根雕艺术是发现美、自然美,是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特性,大部分采用天然资源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潘有臣常常面对着他的艺术品发呆。他认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无数的天然艺术工艺品,千姿百态的树根,是大自然的又一杰作,经过大自然地长期磨砺根雕的形状就显沧桑、奇妙。潘有臣就把这千姿百态的树根塑造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工艺品,使之活灵活现。通过构思、创意、加工、肌理、处理等创作过程,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

潘有臣的根雕作品作到了装饰自然、保留天然、寓意丰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制作根雕的艺术讲究两点:第一是造型自然,作品要做到“应物象形”,取之天然部分,寻找生动形象的造型和特征;第二是意趣结合,既要体现作品寓意,又要从中找到趣味性。顺势取意,顺其自然,多想少雕,不可强求,以“自然”之妙趣,以“天成”之独到。

潘有臣的根雕艺术创作是—项艰苦而又具有乐趣的劳动,从选材、构思、造型到最后的制作,再到命名,这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从不言苦,因为在这里有他的乐趣和追求,在根雕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活的快乐和意义。一件成功的根雕艺术作品,不但体现了创作者的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和形象思维的潜能,更饱含了创作者艰辛的劳动。潘有臣在这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精心钻研、不怕苦、不怕累,常常约几个根友骑着自行车,带着烧饼上山去寻找理想的根材。这正是一种对根雕的执着与热爱,是一种乐趣与追求,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看到潘有臣的作品,令人感到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爱生活、爱自然、爱新鲜事物的激情。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累累的果实,看到的是积年累月的辛苦与探索。

三、潘有臣根雕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潘有臣的根雕作品创作过程分为处理、去皮、干燥、定型、精加工、配座、打磨、着色、上漆、命名等几个步骤,具体概况为以下三点:

(一)选材清杂、反复揣摩

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根雕创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木质细腻、材质坚硬、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例如黄杨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雕艺术创作的上好材质,如果有经过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的根木,其材质坚硬几乎接近化石,更是创作中的佳品。

创造之前,还要将多余的杂质清除出去,以保证树根在完成后不易生虫、腐烂。之后的造型过程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揣摩。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体现出自然之形,流露自然之美,一切人工再创造的痕迹要藏于不露之中,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反复推敲才能定夺。

根雕作品《伟大的母爱》在全国根雕艺术联展中获金奖。观者言:“这件根雕作品以情动人,为之感叹。”这件作品的根材原本长在石头缝中,创作者在爬山时在山缝中发现,这种根俗称“小叶黄”。该作品流线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勾勒了母亲与孩子生动形象,表达了母亲为了孩子已经操碎了心,就算是背已驼、发已黄也心甘情愿,孩子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紧握着母亲的手,正在向母亲诉说着感激之情,这件根雕艺术作品表达人间最伟大的母爱之情,是一种自然美的完美体现,很多观者都被这件艺术作品为之深深地感动了,这正是树根的“古、怪、稀、奇”于一身的完美体现。

(二)雕琢形象、反复打磨

潘有臣作为一个根艺家必须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巧妙地运用天然之形态,用自己审美而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自然之美,而且合理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注重其造型和色泽,对需要塑造的形象进行恰到好处的雕琢,保留整体造型,对次要部分进行删除、切割,将其达到创作者的要求,需要时还要反复打磨,以突出根材的质地和特色。既是一件具有自然美、又是一件具有创造性劳动的艺术作品。

根雕作品《思》也一种自然美的最佳体现。人物动态感强,十分传神,而且人物造型和底座是一整块根材。体现出人物的动态和姿势,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久久地坐在海边思念人体造型与四周的颜色自然地分离开来,运用树根色彩的巧妙变化,组织成人物头发飘逸的动态效果。经过雕琢、打磨,使根雕体现出光滑的质感,人物造型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形成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天然结合。

根雕作品《古梅迎春》选自老槐树的枝干,经过病态、风蚀,整棵树从主干到每个小枝都长满疙瘩,非常奇特,经长期的水泡,树皮即容易剥皮又不易生虫,不加任何雕琢。从长满疙瘩的树枝形状上联想到了梅花的形态,加上潘有臣多年的艺术功底和艺术审美,经过美化与塑形,经过提炼与概括,将之组织成一种独特而具魅力的艺术造型。这件作品超凡脱俗、端庄大方,表达了梅花的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情怀。

根雕作品《栖》是土桃树的一种,是一只海豚抱住一块石头在栖息。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件作品整体效果突出,色彩自然、和谐,没有经过过多地雕琢,使之产生了独特而赋予变化的视觉效果。

潘有臣常说,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树根资源,愿我们化腐朽为神奇,把自然资源变成艺术品,也能够为祖国的艺术增添一份力量。在进行根雕艺术创作时不仅要注重艺术性,还要能够充分表达艺术效果的技艺,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这就是潘有臣独特而具魅力的根雕艺术,他的根雕艺术魅力无穷、耐人寻味、巧夺天工、寓意深刻。按自己的创作目标,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有限的空间中开拓和创作无限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技法上更多地吸收写意和夸张结合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品艺术美、简洁美和自然美。潘有臣不仅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一定的知识素养,还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思维方法。一件件根雕作品的诞生,历经构思到构图,反复推敲到定型,最后到完成,都饱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思想风格、艺术底蕴、艺术才能、表现技巧等方面,综合展示创作者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

上一篇:综合材料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人紧急呼救产品开发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