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自画像赏析

时间:2022-07-21 02:52:02

【摘 要】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一生的镜子,(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里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人们能从不同时期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他的生活境况以及精神世界的精妙变化。

【关键词】素描;自画像;内心世界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素描便一直被当作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练习和创作底稿。西方美术史上的很多绘画大师如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列宾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及手稿,然而在其中更为弥足珍贵的则是这些大师们的自画像。凡高说:“他(画家)理解自己远远深过理解别人”。在《道林 格雷的画像》一书中,伍尔德谈到画像说“每一幅带着感情来画的肖像,画的都不是模特的肖像,而是画家的。”也正是通过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我们走进了大师们的时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语言”甚至呼吸------

本文所列举的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素负盛誉的大艺术家们在素描方面的深厚功力,这些自画像不论是工整细致的还是粗放简约的,都显示了巨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纯熟的技巧,在艺术风格上又各具特色。先辈大师们用其杰作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答案就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学习和从事绘画艺术的读者用心揣摩,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和助益。

莱奥纳多 达 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早期的绘画学习以及运用数学、透视学、解剖学等应用科学所作的艺术实验,使其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所以他从15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表情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这幅约33.3*21.3厘米的自画像作于62岁时,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张绘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到达 芬奇这样一位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从技巧层面上看,用密集而方向统一的排线来区分明暗是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素描方法,虽然线条方向没有变化,但通过疏密、长短的变化,大师仍能清晰的展示出面部平面转折的细微结构。

阿尔布列希特 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 ,德国)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有“自画像之父”的美誉,以《戴手套的自画像》(油画)最为著名。这里只介绍这张素描作品,同样用线条排列表现明暗,与达 芬奇不同的是丢勒的线条总是随着形体的转动而转动。在这张带手的自画像中,线条的数量被减至最低,几乎每一根线条都起着双重甚至三重的功效。如腕骨部分,长线与短弧线结合既刻画了这部分的结构,交代了形体的转折,且弧线的结尾与底部边缘线间的留白则巧妙表示反光面从而表现质感。这样小小的几根线条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的用线效率。

让 弗朗索瓦 米勒(Jean franqois Millet,1814-1875,法国)35岁时米勒举家迁居到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并且一住就是27年之,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里作画,生活异常困苦,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这幅自画像就是那个时期他的真实写照。与库尔贝的画面效果相比,米勒的处理方法是朴素的;他借助蓬乱的头发和胡须巧妙的把脸部的轮廓勾画出来,朴素中又蕴涵着高贵。肆意“渲染”的发须,既不失大的体积,又有对细节的把握,这一点,留心一下画家眉骨上方的几小缕头发就可看出,似神来之笔。面部的刻画则更为精彩:前额、鼻子、口部大的形体感,松紧适度,有主有次,节奏合理;眼眶的暗影中仍然坚毅的眼神;鼻梁和鼻翼上擦出的高光------廉价的木炭条画家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把我们的目光移动到左臂上因作画而形成的衣褶(当然还有签名),都可以让我们感受的到画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

伦勃朗 凡兰(Remberandt van Rijn,1606-1669,荷兰)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一生的镜子,(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里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人们能从不同时期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他的生活境况以及精神世界的精妙变化。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在60年代以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这方面以《扮成圣保罗的伦勃朗》成就最为突出。由于资料方面的限制,这里仅以伦勃朗年轻时的这张作一代表,从画面上看,这张自画像应是在很段时间内完成的。头部简单勾画,刻画五官,使用调子很少,衣服则用墨水大面积渲染,背后空间又用枯笔标示出投影,粗放简约,一气呵成。从动态表情看,坚定顽强,充满信念,符合伦勃朗早期自画像的特征。

凯特 柯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德国)是深受中国人民熟知和爱戴的德国女版画家,她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在不寻常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饥饿、战争和种族歧视。她的画中既有女性画家所善于表达的母性,又有超出一般女性的开阔和坚强,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她:“在女性的艺术家中,震动了世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特 柯勒惠支之上的。”她的自画像很多,且在素描中多以木炭材料为媒介,大刀阔斧,同其它的相比这幅自画像算是深入较多的作品了,她适当减弱了明暗层次的涂抹以发挥结构形体的作用,抛弃大虚大实的浮线效果,找到本质的空间,使形象结实肯定,更深刻化。单从作画手法来看,我们完全不会断定这是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画家外,象拉斐尔、贾科坡 丁托列托、安格尔、罗丹、科 巴巴等素描大师均有自画像传世,还有的如凡高等画家,虽然自画像很多但素描的很少,这里就不一一做重点介绍。就如前面提到的,它们无论是工整细致还是粗放简约,不论是一挥而就亦或是谨慎完成,都包含着自画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第一,这些自画像在素描头像写生中关于形象特征、结构透视、精神气质的要求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体表现都堪称完美,是我们肖像画学习的典范。

第二,这些自画像都是大师们对自己的一种记录,它们有的是大师们某一阶段的生活写照,有的是某一时期的理性思考,有的更是大师一生的自我总结。

第三,我们从大师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或许为某位雇主完成订件时有时是不情愿的,但对待自己的画像时都充注了足够感情,这点从大师们对写生角度的选择、透视变化的应用,工具材料的把握、整体氛围的营造(虽然这一点在油画作品中更为直接)上完全可以体会得到。

第四,从本文选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出大师间的师承关系和相互影响:如格里高莱斯库对米勒的模仿,谢洛夫与拉斐尔角度上的近似等等,这些也可能是非主动的,但我们知道,美术史上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能完全脱离开先辈大师们耕耘过的土壤,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例外。

这篇拙文是自己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整理的笔记,本身这个题目就很大,加之参考资料不足,更主要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其中解释难免有失准确,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感激由是。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探析 下一篇: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