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特征及与各计量属性关系分析

时间:2022-07-21 02:35:35

公允价值特征及与各计量属性关系分析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适当的、谨慎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表明中国会计计量发展正紧随着国际主流方向,符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迫切要求。在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相关定义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其具体特征;并将其与其他计量属性进行比较,找出其优劣势,以期能为公允价值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特征;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60-0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适当的、谨慎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严格地界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而且对其具体的使用条件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会计计量发展正紧随着国际主流方向,符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待公允价值的谨慎态度而言,在中国目前市场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允价值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性以及实务操作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的解读与分析,力求找出并合理地运用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引导中国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

一、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

在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定义上而言,“公平交易”包含了自愿、熟悉情况、不关联等因素,“交易双方”应属于非关联方,不存在特殊或特定的利益关系,既没有给予对方优惠的动机,也不能利用各种关系压低价格、侵犯对方的利益,“熟悉情况”则指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有能力有条件了解资产实际或潜在的用途、市场情况等,并能够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自愿”强调买卖双方出于合理的动机进行交易,而非被迫购买或清算销售。公允价值即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基于上述分析,公允价值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公平交易。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交易双方都具备独立性和充分的知识,公平交易强调了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即双方没有给予对方优惠的动机,也不存在利用各种关系压低或抬高价格、侵犯对方利益的可能性。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公允价值定义中假定企业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从而不存在按不利条件从事交易。

3.完全市场。交易双方彼此熟悉对方情况,交易商品的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的平衡所产生,资源和信息不对称最小化。

4.动态时态观。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动态观。无论是在当前的交易中,还是在计量日都表明时态观是跳跃性的。正因为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了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才会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更加相关,对决策才会更有用。

5.价格估计。公允价值可以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交易价格,也可以是建立在假定发生的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在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计量时,由于计量日就是计量对象的之日,公允价值可以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但在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实际交易价格并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一般是假定的交易价格或估计得出的交易价格,有时缺乏市场价格还要应用现值技术。

从上述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体现了客观和现实的计量观,是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反映资产在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公允价值随市场信息的变化而变化,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信息,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模糊特征、金额的不确定性等,使得公允价值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

二、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分析

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五种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具体的对每一种计量基础的内涵和运用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下面就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作一分析。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资产或负债的原始交易价格,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作为入账价值;负债按照因承担显示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

从时态方面而言,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或者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势跳跃的,它强调动态、及时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公允价值。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在公平的竞争中,历史成本是初始交易或事项的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在购买情况下的初始计量日应是公允价值的反映,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在报告日可能与资产的价值不一致,故显得不客观不公允、不相关;公允价值能反映企业内涵式扩张和物价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计量范围和计量结果相比较而言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另外,历史成本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前提,并从企业投入价值角度进行的计量;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实际交易也可以是假定的,并不要求站在企业角度来区分投入或产出,而是站在市场的角度,采用公平成交价来计量。

(二)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从时点而言,两者都强调现时时点,但重置成本是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而公允价值则强调独立于主体之外,站在市场的角度以交易双方达成的市场价格。当在新起点对某一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确定,参照同类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来确认,这种情况下的重置成本就被看做是公允价值。

其中,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指资产在正常交易条件下的变现价值,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比较接近于公允价值。

但是现行市价指能够根据卖方市场价格定价,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的投入价值;而公允价值是可以依据资产或负债的性质来选择采用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定价。

(三)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指在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及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扣除了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而公允价值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对于需要进一步加工的资产而言,可变现净值要求以产品预期完工后出售所得的现金流入扣除加工成本及销售费用后的净值来计量,而公允价值直接指该原材料本身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当产品期限较短时,可变现净值近似公允价值。

(四)公允价值与现值

现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的折现额,即以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价值。

当会计师无法获得市场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包含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根据管理当局的特定用途来估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特定个体价值);2)从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角度所估计的现值(市场预期价值),以特定个体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

公允价值和现值是交叉的关系,从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看出,当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就需要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因此,现值只是公允价值的一种计量技术,但是现值也不等同于公允价值,因为现值只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同利率的结合,现金流量是估计的,利率可以随意选择,这样,就会出现多种现值。这些现值中只有与决策相关的近似反映公允交易额的部分才可以用来估计公允价值,现值本身并不是计量的目的。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基本的计量属性不是一种平行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它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其他计量属性在特定的情况下都可以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是市场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代表了一定时间上市场公认的市场价值,选择每种价量属性进行计量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使公允的,也就是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

公允价值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它必然的优势,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公允价值的完全引入还需要市场以及技术手段的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中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具体规定可以知道,尽管会计计量基础多样化了,但最基本的计量基础还是历史成本,因此我们在正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越性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及特定条件下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都是不同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近似,只是在不同情况下接近公允价值的程度不同。公允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的调整,而不是完全否定历史成本,只有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才运用各种估计、判断,因此只要我们使用科学的技术规范,从客观、独立的角度做出判断,那么得到的结果则是相对可靠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3]梁绍新.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09,(2).[责任编辑 吴迪]

上一篇:关于中小企业建立货币资金内控评审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会计职业素质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