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魅力、困境及出路

时间:2022-07-21 01:06:39

【摘 要】在社会变迁发展,社会转型和土家族内部变革背景下,土家族婚嫁习俗呈现出了时代新魅力,面临着时代新困境,文章从分析新时期土家族婚嫁习俗展现的魅力和面临的困境入手,微观上把握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发展现状,寻找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出路,探求土家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推进我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发展,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和建筑“中国梦”。

【关键词】新时期;土家族;婚嫁习俗

21世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彰显在文化本土化建设中的强劲张力。土家族婚嫁习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历程,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在社会转型和民族内部变革的背景下,传统婚嫁习俗面临着崩溃和消失的尴尬处境。在全民建筑“中国梦”,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土家族婚嫁习俗作为传承土家文化的一个突破点亟待更多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探寻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出路,寻找保护对策是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之势。

一、土家族婚嫁习俗及其内容

土家族婚嫁习俗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下,土家人在结婚嫁娶过程中长期存在,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土家族婚嫁习俗内容丰富多样,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各个时期婚俗内容有所不同:原始婚嫁习俗内容单一;南宋以后,出现了“落花媒人”做媒的环节;土司时期,需请梯玛选定良辰吉日压书成婚;改土归流后,婚俗仪式变得繁杂、带有浓郁封建色彩,形成了请媒说亲、插香定婚、交换庚帖、择吉送期、过礼、迎亲、回门等一系列婚嫁过程和求婚、定婚、拜年、结婚、回门五大程序;其婚嫁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迎亲。

二、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魅力

(一)土家族婚嫁习俗承载的传统魅力

1. 婚礼酒令、哭嫁共奏中华文学新乐章。婚礼酒令是土家人成婚之时,宴请亲朋好友的一项仪式,通过劝酒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婚礼酒令所表现出的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了土家族地方的语言文化,以句子简短、押韵文雅和通俗易懂为特点,其内容丰富,健康活泼包含着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四言八句的“说客词”表现其文化内涵,彰显其文学价值,展现中华文学的独特魅力。

除了婚礼酒令外,被誉为“中国式咏叹调”的哭嫁也极具传统文学魅力,正如《土家族文学史》的评价“哭嫁歌是一部土家族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文学样式,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土家族文学”。哭嫁歌在哭唱中将汉语和土家语结合使哭嫁词具有格调新颖,长短成句且押韵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哭嫁词采用比兴、比拟、排比、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歌词往往有固定结构,句式工整,多为七言,语言如诗。除此之外,被人们所熟知的土家民间叙事长诗《锦鸡》以叙事的方式采用四句一节的七言体,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彰显着土家文学的魅力。

2. 歌舞之风、婚礼服饰演绎“视听盛宴”。土家族婚嫁中表现出的服饰、民间歌舞带来的视听美感和“心理冲击”颇具艺术和审美价值,表现出土家族别样的民族风情。土家人崇尚自由,善歌善舞,通过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其歌舞之风可追溯至商朝末年土家先民发明的“军前舞”。《旧唐书》记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和当时流行于巴渝一代的“竹枝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土家先人“对歌定情、歌庆为婚”的婚恋传统。在传统的婚嫁习俗中,每年都要举行摆手舞活动,这是青年男女选择自己意中人的良好时机,他们在歌舞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人,吹木叶、唱山歌表达情意,互赠定情信物。

土家族的婚礼服饰作为土家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完美的工艺美术结合形成土家族文化有形有感的文化载体。土家姑娘的嫁衣(露水衣)更是富丽堂皇,金针银簪缀满头。露水衣左开襟,大袖大摆,下配八幅罗裙或白褶裙,脚穿绣花鞋,配上很讲究的首饰,使露水衣看起来十分华贵,在配戴凤冠(土家族独有的一种帽子,帽前钉一个银宝花,宝花两边有一对龙,人称“二龙抢宝”。龙后有一对凤,凤后一对虾,虾后一对银帽襟,帽前下檐还有九只凤,每只凤嘴里衔三颗银针)。随着土家人的文化自觉提升和民族文化愈加被关注,土家婚礼服饰又重新绽放出无限的魅力。

(二)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时代魅力

1.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衍生经济价值。当今世界传统格局已被打破,经济全球化成为一道亮丽风景,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土家族婚嫁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土家族婚嫁习俗衍生出了特有的经济价值再现时代新魅力。以土家族婚嫁习俗为载体,特别是以其婚庆过程为平台,将传统的婚嫁习俗作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活动融入文化内涵已成为许多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使土家族婚嫁习俗较好的存活,继承了大量的文化精髓又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不断的创新,增添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当前,土家族婚嫁习俗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以土家族聚居区为依托。其中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女儿会”和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消夏旅游节”最具有代表性。

2. 绽放人文魅力,建筑文化强国。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形成具有21世纪特征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只有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民族文化才能永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真正表征中国文化形象。土家族婚嫁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本身就承担着表征中国文化形象的社会功能。进步、科学的文化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它所体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于美化人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家族婚嫁习俗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土家族婚嫁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土家族在漫长历史实践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其专一的观念、亲戚关系密切、团结和睦、崇尚自由等人文精神,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传播、实践的普世价值,绽放着人文魅力。

从文学艺术角度看,它为研究土家音乐、民族服饰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有助于了解土家族的艺术成就、历史流变、社会发展,从而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研究。

三、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时代困境

(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异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双重夹击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遭遇令人惋惜,现状令人担忧。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经济价值,但实质上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异化了土家族婚嫁习俗。一方面遗失许多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惨杂着功利因素。当前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破”与“立”的矛盾。当文化和经济融合为一体时,就必须正确区分经济和文化的属性,经济是功利的而文化兼具功利和非功利的二重性,如今的发展模式往往没有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和核心。陋正认为:“发展文化需要打造文化产业,但文化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化产业发展。

(二)异质文化传播客观上的冲击

文化具有传播性和流动性,随着土家族不断和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异质文化的潜移默化导致土家族婚嫁习俗难以独善其身。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而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张力的弱化,使土家族文化在异质文化大肆传播中艰难地寻找出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土家人离开土家族聚居区,人口外流直接导致了土家婚俗无人继承和异质文化的传播。在外来文化入侵过程中土家族婚嫁习俗逐渐边缘化,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从青年向老人靠近,土家婚俗不断被迫退守阵地。

(三)婚俗观念的改变使其边缘化

婚嫁习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是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结果,其变迁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规律。徐杰舜先生认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以及对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即民族自我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发展现状是土家人民族自我意识变化的结果。婚嫁行为是个人行为,代表个人意愿或家族意愿,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婚俗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传承断代,土家族婚嫁习俗不得不日趋边缘化。文化和意识形态本身需要有表征和具象传播,传承断代或是本身所具有的仪式内容的遗失都会使文化本身难以恢复,最终被边缘化。

四、土家族婚嫁习俗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提高保护意识,紧抓非物质文化工作

土家族婚嫁习俗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髓更多的表现在过程和内涵上,一旦消失很难修复,就会造成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当前土家族婚嫁习俗渐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赖于人们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土家人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必须提高保护意识: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形成土家族婚嫁习俗保护、开发制度化、系统化的有效体系,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护文化本身又保护文化传承人;另一方面,土家族婚嫁文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加强对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的宣传,鼓励以身实践继承和保护民族习俗,履行自己的民族责任,不断增强民间的保护意识。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符号有助于文化继承。而教育就是在传承文化符号,是帮助人们了解土家族文化习俗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教育。

(二)加强投入,构建系统理论保护体系

土家族婚嫁习俗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加强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准备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保障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为其奠定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对于土家族婚嫁习俗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相关文化部门和学者应组织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对土家族婚嫁习俗有全面的了解,对其生存现状、分布现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形成系统的保护体系。在理论层面上形成科学、合理、正确地指导方针和保护策略。同时,将研究形成文字、数字化的集册,以便为其他相应的文化保护提供借鉴,从而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文化评价机制

加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重在形成一套稳定、长期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文化政策,通过定期开展土家族文化艺术节、土家族风俗旅游月等活动传承土家文化,支持和鼓励一批民族研究科研员开展对土家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利用地方性的学术会议,例如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暨秦良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黔中文化论坛”,并根据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制定地方文化政策。同时,要健全文化的评价机制,增强文化投资,形成长期稳定科学的文化建设体制。

(四)促进文化产业,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针对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发展现状,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文化产业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土家族婚嫁习俗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不断开发扩充土家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传承和保护传统婚嫁习俗的内容上要注意摒弃传统婚俗中的陋习,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在形式上,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关于保护传统习俗方法,结合民族和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做到兼收并蓄;在土家族婚嫁习俗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反哺土家婚嫁习俗的保护和开发,不断加强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承,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助推土家婚嫁习俗走向国际化,再现土家婚嫁习俗的文化魅力,增添中华文化的内涵。

当前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魅力、困境以及出路既是以全球社会文化变迁为总背景又是土家族社会文化整体变迁的一种局部展现;既依存于全球社会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宏大叙事又表达着武陵山区独特“场域”的“惯性”和具体情境。在对待土家族婚嫁习俗当前发展状况时,必须秉承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保持和发展文化的民族特色,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顾久幸.长江流域的婚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 柏贵喜.当代土家族社会结构的变迁[J].民族研究, 2001(4)

[3] 佘翠华.试析土家族哭嫁歌[J].咸宁学院学报,2008(8).

[4] 张卫东.21世纪文化的冲突与客家文化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01(11).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流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项目编号:201210637006。

作者简介:朱怡妍(1990- ),女,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成渝大学生外显地域刻板印象研究 下一篇:浅论流通阅览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