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蓉:青春铸就乡村财富梦

时间:2022-07-21 01:01:00

李欣蓉:青春铸就乡村财富梦

5月3日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报到的日子,可直到傍晚时分,李欣蓉才出现在报到地北京京西宾馆里。

“其实我昨天就到了,去了大兴,考察那里的大棚种植情况。”李欣蓉乐呵呵地解释着,明亮的双眸显得热情而又自信。

话题自然从大棚种植说起。

2008年,大学刚刚毕业的李欣蓉面临三个选择:留在城市,或赴澳深造,或去农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和父母进行沟通后,她选择了后者——在2008年的9月,背着背包,李欣蓉来到广西新城县马泗乡马泗村担任村党委副书记。

“我记得刚到村委会那天,村支书给我摘了个野蟠桃,那种甜美的味道令我终生难忘,我知道,那是乡亲们的疼爱与期待。”为了能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李欣蓉吃住在村里。白天忙着走村串户察访民情,处理各项日常工作;晚上则上网查找各种农村致富信息。经过走访调研,李欣蓉认为大棚种植甜瓜适合该村情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途径。2009年春节刚过,她便向村委会提出建设大棚示范基地的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采纳。同年5月,一个拥有15个标准钢架大棚的科技农业示范园落成;10月,第一批哈密瓜喜获丰收,产量达1万公斤,示范园获得了5万多元的收入。

喜获丰收的李欣蓉此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与另外四位村官一起贷款25万元,建成40个钢架大棚,创立起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并向全县铺开大棚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就有6000元左右的净收入。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李欣蓉却选择了退出——她把自己的大棚转让给村里一对夫妇,“因为他们有个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30个大棚,借此改变生活。再者,村里工作太多,我也忙不过来。”李欣蓉不种大棚了,但依旧把村里的大棚种植当作自己的事。2009年4月,李欣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马泗村大棚种植发展做了一个规划,编写了马泗村推广实施1000个大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该项目投资规模900多万元,实施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报告送到了县乡党委、政府,县金融部门等,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试种成功和可观的经济效应的带动下,马泗村掀起了大棚种植的热潮,几十户村民自发地加入到大棚科技种植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联保的形式从金融部门贷款筹集资金几百万元,按照村委会统一管理的要求,连片集中架起了钢架大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全村大棚数量已经达到600多个,大棚种植已经成为马泗村的特色产业,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转移就业人口200多人。

眼见着村子的大棚特色种植有了起色,李欣蓉也在考虑自己以后的出路。2011年8月,李欣蓉决定报考广西一家国有银行,打算回到城市。报考后,李欣蓉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收到了上班的通知。可就在她和银行部门主管通话结束后的一秒,村民的电话打来了,“小李呀,地里的瓜快熟了,可还是没有人来收,有没有什么销路呀?”电话中,村民告诉她,村里的瓜熟了,可进村收瓜的商贩却没有来,让她帮忙找商贩。

接到村民的电话后,李欣蓉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回到农村,意味着放弃成为白领的机会,意味着放弃回到父母身边的日子;意味着依旧要过着单身的日子……可诸多的意味着,最终还是抵不过乡亲的电话。于是,她又回到了农村,为瓜农四处联系销路,终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哈密瓜市场,当一车车瓜拉出去,当一沓沓人民币流入村民钱包,当群众称赞她“李英雄!”时,李欣蓉觉得一切都值了。

“也许我得到的物质比别人少,但我很满足,精神很富有。”这就是李欣蓉,一位普通岗位上不平凡的大学生村官,她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引领农民致富的神圣职责,用智慧和汗水圆了“全村富裕”的“乡土梦”。

上一篇:五四·中国梦 下一篇:编制之惑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