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计划

时间:2022-07-21 12:16:54

市区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计划

一、区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评价

(一)区的区域特点

区位于市的中心地带,因驰名中外的“”而得名。区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商贸繁荣的城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口密度3.2万/平方公里,为西北之最。区地域轮廓成船型,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

区地处关中平原,聚十三朝古都之精华,凝八水绕长安之灵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堪称中国“金石宝库”的博物馆,挺拔秀丽的唐小雁塔,“道教圣地”八仙宫,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及各具风格的东方古塔建筑,巍然展示出金石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9.96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和72%。工业总产值实现32.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4亿元。

现代商贸业是区的立区之本。区位居市中心,交通发达,旺铺集中,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的强区之源。区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13年的开发和建设,在城东建起了集生产、研发和居住为一体的花园式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工程、环保节能、新材料、软件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截至2011年,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6亿元,工业总产值131亿元,201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26亿元,工业总产值24.3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8%。

区还是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区。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14所,在校学生9.02万人,2011年高考专科以上录取率达到79.49%,居全省第一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区域内有包括省体育场、省图书馆在内的体育、教育、文化单位20家,医疗卫生机构43所,拥有病床位4733张,卫生技术人员4950人,其中中西医师(士)1880人。区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全区102个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156个,便民利民网点4000多个。

(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商贸立区、科技强区、旅游兴区”的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区的主要优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发展科技战略是以市为中心,而区历来是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居全省之最,达到98%。城市功能设施比较完善、市民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创业发展环境。

二是商贸繁荣。全区人口密度大,商气旺盛,目前除固定人口外,流动人口每日可达40-50万人。区内有西北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东大街、南大街,拥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17家,大型购物中心21家,大、中型超市和连锁服务机构30家,专业市场、批发市场53个。密集的商圈聚集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上下产业链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文物古迹遍布,被列入部级保护单位的有4处,省级6处,市级1处。区域内汉唐文物、古代建筑、民俗宗教文化、城市观光和购物休闲等门类众多、设施齐全,2011年辖区内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818万人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商机。

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区域发展的空间受限。我区地处全市最繁华的商业闹市中心,人口多、面积小,缺少新的可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土地,难以形成大的产业群体。地域空间的制约一方面使得区内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后不得不离开我区另觅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大的产业项目无法签约落户。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需要提升。一是虽然第三产业对我区GDP的贡献率较大,但规模化、品牌化的程度不高,税收贡献率较大的支柱企业还比较少;二是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金融保险、现代运输、邮电通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区服务无论从服务项目还是服务水平上都有待继续改进。

——区内资源与市场结合得不够紧密。特别是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不多,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区域中介组织和支撑服务体系的规模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区科技能力分析

多年来,区积极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科技能力逐渐增强:

一是科技资源密集。全区拥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光机研究所、热工研究院等53所科研院所,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首批30个国家实验室就有2个在我区。全区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万名,科技人力资源占地区人口的12%,居全省第一位。2011年,全区的专利申请数为552件,专利授权数为310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510万元,当年通过鉴定的应用型科技成果308项,实际成果转化为74项。

二是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区的科技三项费投入大幅增长,2003年和2011年,我区科技三项费分别投入300万元和350万元,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在加大区级科技三项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为5500万元,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5.5%。

三是科技信息平台领先西部地区。区电子政务工作已纳入国家863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目前已建成以区机关办公大楼为核心,以国产软、硬件为主体,集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党政专网、大厅LED全彩电子公告屏和触摸屏为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区内信息管网密布,建起了校园网、科研网、党建网和社区网,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数码测绘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区数字化建设进展顺利。

四是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与雁塔路电子一条街、兴庆路科技一条街首尾呼应,形成市中心有显著影响力的科技产业板块。目前孵化基地支撑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孵化服务功能日益突出。两条电子、科技街也已初步搭起产学研、技工贸一体的发展框架,正成为全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雁塔路电子一条街还被授予全国七大IT社区之一。2011年入驻商家达1600余户,年交易额35亿元,上缴利税3000余万元。

五是政策制度环境不断完善。近年来,区狠抓政策落实、实行民主决策,先后出台了《科技强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专业特色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为保证科技工作开展、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截止2011年底,我区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493家,发展势头良好。

六是科技氛围较为浓厚。“千米画廊进社区”工作进展顺利,科普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社区居民科学生活方式日渐形成,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名列全省之首,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2002-2008年度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集体”四项部级荣誉,为“科技强区”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今后五年区的发展,必须立足区情,充分发挥我区的科技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区域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途径,健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培养品牌优势,在企业做大做强、做出精品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构筑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经济高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解决好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环境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支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手抓科技进步对加快城区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撑,一手抓科技进步对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文支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进程,把区建设成为城区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区。

三、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为主线,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为目标,以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重心,不断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区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全区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示范区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奋斗目标:

——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15%左右的年经济增长速度,到2012年末,全区GDP达到125亿,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做大现代商贸业,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将“三纵一横”科技街区建成西部最大的IT商圈,实现技工贸收入70亿元;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60%;全区平均R&D投入强度不低于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要达到1.1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7.5%;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业的营业规模达到10亿元;全区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700元。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使达标率提升到10%;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建设学习型机关,全区公务员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目前的45.9%提高到55%;加强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每年争创3—5个市级以上科普文明社区,到2012年全区85%以上的社区达到市级示范社区标准;五年内15个“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全面启动,完成部分村的改造。

——资源环境方面,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示范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使单位能耗和单位水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行清洁生产,2012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工业废气、废水的达标率分别达到100%。空气污染指数低于80的天数达到300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或接近于100%,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40%,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电子政务的带动效应。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宽带信息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数据库,使数字化建设覆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社区,带动生产、商贸、旅游、建筑、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娱乐等各行各业,初步实现“数字”目标,人均邮电业务量达到2000元。

(三)科技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1、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带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商贸业是经济的命脉,今后五年必须继续贯彻“商贸立区”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拓宽内涵增效的途径。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在雁塔路和兴庆路电子、科技街的基础上,培育太白路科技信息一条街和友谊路科技发展综合街为重点,利用5至8年的时间,把“三纵一横”四条街道建成我市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基地,建成“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科贸结合、前店后厂、商气浓厚、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环境优雅”的新型科技街区,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建设骡马市商业步行街过程中,突出科技对现代商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能化建筑为突破口,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央商务区。

——在“科技兴旅”方面,一方面努力构建南门(仿古入城仪式)——书院门——博物馆——明城墙——下马陵——卧龙寺一线全方位、立体式的旅游购物新格局,建立完善旅游资源数据库,通过门户网站和网络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拓展以卫星测控中心——西工大航空馆——杨陵农科城——高新开发区为主线的“科技旅游”项目,促成有条件的公共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对外开放。

2、积极培育“楼宇经济”,以小空间换取高效益

要突破我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必须走“楼宇经济”的发展道路。

——挖掘和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尝试“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培育一批、转入一批”的工作思路,形成科技创业楼宇集群,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通过培育科技产业推动楼宇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将总部或研发机构落户区,到2012年,力争引进10家世界500强企业、30-50家国内500强企业。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今后五年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完成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二次创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功能整合,进行整体改造,建设以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以产品换代、质量升级、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内涵增效、树立品牌,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医药、橡胶、机电、轻工五大优势产业,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积极谋划建立新的科技基地。一是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将腾出来的土地建成一些小型的科技孵化基地(商务楼);二是积极与长安、高陵、临潼、周至等周边区县接触,加强区域合作,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4、整合区内科技资源,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加速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的重要途径,要探索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利用区级科技计划进行引导,建立与驻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以科技中介组织为媒介,促进政、企、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充分发挥区生产促进中心、区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和区知识产权局的职能,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技术信息、法律援助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每年举行2次科技成果推广会。

——由区人事局牵头建立“区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区科技局组建区民营科技企业网站。着力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类企业开办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心、科技咨询中心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

5、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展现“数字”新景象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区能够基本实现“数字”的目标。

——继续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宽带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办公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初步构建交互式虚拟政府环境。

——推动社区信息化进程,建立社区公共信息门户,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使社区所有服务项目通过信息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推动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进程,鼓励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多媒体教室和常规电教器材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

——在各行业大力推广IT技术和网络应用,深化全区数字化建设,应用遥感技术、地理测绘技术、宽带网络、仿真虚拟等技术整合全区信息网络资源,推动城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6、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我区“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走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提高人口素质、环保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利用为导向,推动循环经济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降耗技术的新项目,建立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小区的创建,积极发展区内环保产业,培育环保产品市场,评比奖励绿色环保示范企业,

7、深入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的精神,坚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科普,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不断加强科技进社区工作,贴近百姓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唱响先进文化主旋律,推动全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以“树立科学意识、提升社区品位”为主线,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开展特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充分发挥“科技之春”和“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综合示范活动。

——区教育局、区科协每年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大赛、少儿科学幻想绘画展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报告会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强区”工作的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区科技局局长为副主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区经济贸易局、区街道工作局、区教育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强区实施办公室”,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指定一名领导主管(兼管)科技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二)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创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政策,将科技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下大力气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规范一厅式办公和“六公开”服务,开展诚信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活动,大力提高环境综合竞争力,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

(三)强化资金投入支撑体系。

一是将科技三项费用列入区财政预算,每年拨付的科技三项费用不少于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并随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科普经费每年按照全区人口每人每年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二是争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其他渠道对我区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三是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以参股的形式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作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四)实施“人才高地”工程

实施“人才强区”的发展思路,将优秀的人才集聚到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中来,发挥区智力密集的优势,形成“人才高地”。建立“高起点引才、高质量育才、高效益用才”的人才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加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科普志愿者等一系列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的管理和交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竞争、评价和流动四大机制,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人才市场的建设,建立人才的“绿色通道”,奖励科技进步带头人。

(五)加强科技规划和软科学研究。

示范区建设规划要与省、市科技发展五年规划合拍,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确保全区科技进步和发展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大关系全区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调研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听取政、企、学、研各方意见,推动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

五、科技示范区建设的优先项目和重点工程

(一)雁塔路“三纵一横”科技产品市场

发挥雁塔路等四条街道IT资源密集的优势,打造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IT商圈。依靠项目带动和区内智力支撑,积极引进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等各类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构筑市中心城区的特色科技板块,形成“东有科技一条街、中有电脑一条街、西有信息一条街、横有科技综合发展一条街”的“三纵一横”科技产品市场品牌。到2012年,在街区内形成各类大型电子、通信、网络产品、信息家电等专业市场、商务楼宇30座,营业面积50万平米,实现技工贸收入70亿元,税收2.5亿元。代表性项目包括:

——东新科技贸易中心扩建工程:东新科贸是国内第2家开业的大型电脑城,是雁塔路电子一条街的龙头企业,现入驻企业500家,经营面积20000平方米。改建工程将投入资金1.5亿元,新增面积30000平方米,建设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电脑城。

——赛格电脑城改建工程:作为全国电脑城十强之一,盘活周边楼宇,新建20000平方米的电脑卖场和IT技术贸易中心。

——交大思源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集智能化电器、3C产品销售和科技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科技大厦,实现年创造税收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

——西科大厦:科技大学与台资合作项目,计划建成面积7.3万平米的科研、办公商务楼,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研发项目和技工贸一体化发展。

——颐高数码大厦:引入国内知名的数码连锁企业浙江颐高集团和浙江民间资金,建设数码产品连锁市场和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基地,总投资2亿元。

(二)区中央商务区建设

坚持“科技兴贸”的商贸发展思路,利用现代科技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采取政府引导、支持服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区域商贸资源,准确定位街区功能,着力打造一批专业街、品牌街、文化街等特色街区。优先项目包括:

——骡马市现代商业步行街:实现科技与商贸的全面对接,进行步行街电子商务示范、现代物流示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巨头,建设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总投资10.9亿元,占地68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照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仓储便利化、经营特色化的建设标准,融会汉的浑厚与唐的大气,明的雅韵和今的时尚,不仅使之成为市民、中外游客的购物天堂,更为新添一处亮丽的景点。

——长安国际广场:总投资18亿元,以国际化主流商务模块为基础,在市南门外建成面积26.6万平方米,占地47.87亩,集金融、商贸、酒店公寓、写字楼、顶级物业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引进全球著名的酒店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将成为集团公司总部、跨国公司、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和国际经济发展合作机构进驻的首选之地。

(三)加快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改造步伐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功能整合,进行整体改造。全面实施企业化运行模式,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软硬件环境,提升基地功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建设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基地。

——东新城市花园(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项目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东旭孵化中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东新e时代广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东橙国际创业大厦(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入运营。

——大力实施“五项开发”,即环境开发、服务开发、科技开发、品牌开发和人才开发,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年争取实现技工贸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四)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筛选出10—20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近期对“固态焊机相关技术和软件项目”、“富荣得高效环保节能热水器项目”、“高压帽产品扩大规模项目”、“GM型系列超细研磨机项目”以及“高可靠性银行营业网络安全智能互锁控制系统”等项目重点予以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培养和扶持20—3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年产值上亿元的知识型“小巨人”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信息交流,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电子政务二期工程

继续在区电子政务系统中推广国产软、硬件以及“Linux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NC)”的应用模式,争取将我区列入国家科技部“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863专项的示范区县。总投资250万元,加强区机关大楼外各委、办、局和八个街道办事处、社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普及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实现全区部门间、市各区、局的网上协同办公和无纸化办公。

(六)农业科技园示范工程

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以科技资源为支撑,加大与周边区县的合作力度,推动当地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区农业科技园:按照市农业技术示范园标准,在周至马召镇桃李坪村建设杏类果品新品种及绿色标准化栽培管理示范园。通过对235亩示范园的杏果品品种的培育和改良、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储藏保鲜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研究与转化,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大兆中药科技种植园:以药业股份公司为主体,在长安区大兆建成500亩GAP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种植连翘、金银花、地黄、蒲公英、等特种药材,在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从种植条件、田间管理、采收方式、炮制过程、成份检测参数各个方面控制药材的质量,保证成药质量的可靠稳定,形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七)社会发展促进行动

今后五年,将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建设、文化、防灾减灾和社会安全保障方面,实施一系列的示范项目,以科技进步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以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绿色能源示范社区、医院中水回收利用等一批项目为载体,使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和谐社区示范建设:创建一批省、市级科普文明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文明学校;实施“社区联万家”信息化工程,继续实施“千米科普画廊进社区”工程,同时在全区每个街道建设一块社区科普电子屏,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反对伪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实施社区服务综合示范项目,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

——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加强区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科技、文化、体育网络机构,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活动。

——在防灾减灾和社会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区地震工作ADP数字化前兆监测站”,提高我区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围绕“科技创安”、“天网工程”,支持法院、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区繁华路段、重点场所的监控设施建设。

上一篇:市经信系统全年信息公开工作汇报 下一篇:教育局监测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