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表达,和语言文字“谈恋爱”

时间:2022-07-21 10:39:07

关注表达,和语言文字“谈恋爱”

[摘要]关注表达,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实践言语,指向语文教学的本源,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在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正是学生在和语言文字谈恋爱的过程。

[关键词]关注表达;言语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堂语文课,应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飘溢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越是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源,越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的“语文味”就在于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浓浓”。

一、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开展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学习其合理的言语表达形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组织水平。然而,许多教师津津乐道于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讲解与分析,将一篇生动的文章分离成多个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是少之又少。其实,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言语训练,语文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言语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

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在实际的语言交往中“无师自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可见,儿童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去探索语言,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

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是一种回归本源,既要明确文本“写了什么”,更要明晰文本是“怎么写”的,作者的遣词造句有何特色,传神的精妙语句有多少,极具陌生感的言语表达有多少,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写作风格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作者的谋篇布局有何特别,换一种表达方式有这样的效果吗。语言的物质材料是具象的,而词汇、语法等知识是从语言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必须以具体的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教学《郑成功》一课时,为了让六年级的学生领会“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写作方法,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读一读课文的结尾,是否有什么发现?然后再具体说说结尾中的语句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些段落,最后再想一想近期所学的哪些课文也是这样结尾的。这样一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写法就不是以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伴随着理解品评以及具体可感的文字材料被学生所吸收的。

三、内容甄选:从“教内容”走向“教语言”

语文,说白了就是语言课,是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之处是一语文是关注表达形式的,而其他学科关注的是内容。不仅关注“写什么”(即对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要关注“怎样写”(即探寻表达的形式与方法)。如果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必将使得“语文味”丧失殆尽。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很多教师确立教学重点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热爱生活”,而忽视了文本的言语表达。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在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便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可是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天游峰,这一自然段又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游人,这不是偏题了吗?

生:我认为没有偏题,只有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才能突出游人的累。而游人越是累,越能突出扫路人的了不起。

生:我觉得这是反衬的写法,这里写游人的“累”,就是为了突出扫路人的不怕累。

师:好一个反衬!你们发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奥妙。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指向“说”“写”的生命表达。面对文本,没有在课文内容中纠缠不休,而是直面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奇特的言语奥妙,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课堂的“语文味”一下子浓烈起来。

四、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

语文课程旨在开掘学生的言语潜能,张扬学生的言语个性,达成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是在生活化的言语实践中习得的,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召唤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极具活动化的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在富有情趣的言语实践中,激发灵动的言语智陛,培育健全的言语人格。

如《桂花雨》一课,作家琦君为了表达孩童时代的自己对于“摇桂花”的急切的期盼心情,这样写道――“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话语简短,却溢满了生活的美好情趣。如何带领学生学习理解、品味、吸收如此灵动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言语表达呢?教学时,笔者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亲历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去阅读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去品悟平淡之中蕴藏的一份神奇。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适切性和自觉性。

总之,“语文味”只是一种普通却又明澈的概念,它涵盖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Z文教育回归本源。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的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我们以课本为基地,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儿童广泛接触、积累言语材料,进行大量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让儿童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唤醒溶解在儿童血脉中的母语文化。老师忘记了自己是老师,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师生一起沉醉在空灵、澄明、氤氲的境界之中,同语言文字谈一场持久的恋爱,那将是一种美妙的幸福体验。

上一篇:如何运用网络教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下一篇:迁移分组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