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7-21 10:10:50

黔西南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加快扶贫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构建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黔西南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黔西南州 扶贫 措施 困难

2013年,黔西南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成投资37963.01万元,在11个安置点新建房屋3264套288642.49平方米,新建水池622.5平方米,铺设供水管52.715千米,架设供电线路40.903千米,硬化道路138961.5平方米,新修道路5千米,让3264户/14316人农村贫困人口搬出了深山。把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变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实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一、黔西南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困难

(1)搬迁难度大、补偿标准低。黔西南州属于滇贵黔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全州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我州2300元扶贫标准下的农村人口有109.18万人,需要进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人口较多,搬迁难度大。2012年以来,按照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人均建房补助标准为12000元(2012年国家和省7000元/人,地方财政出5000元/人。2013年国家和省12000元/人),一户农户得到的住房补助资金不超过6万元,而农村建房成本已达1000元/平方米左右,还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购置等还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国家补偿资金严重不足,项目实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安置用地少、资金整合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城镇逐渐在扩大、工业园区数量逐渐在增加。按照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相关规定,移民安置所需要的安置地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要从农户手中调剂土地,需要支付大量的征地费用,由于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用于土地补偿的专项资金较少,导致项目所需建设土地协调难度特别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项目资金分别由财政、发改、扶贫、经信、农委、水利、电力、交通、林业、国土、住建、教育、民宗、卫生、民政、广电、商务等多个部门管理,资金分配权分散在各个部门,由部门层层下拨到县级对口部门,不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实施、监督和评价要求不不一致,下达时间不一致,实施标准不一致,验收不一致,出现资金管理条块分割状况,地方整合使用项目资金难度较大。

(3)产业支撑弱、生态恢复难。按照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相关规定,需要移民搬迁的大多是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不懂经商,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又没有资金和技术,且黔西南州大多数县(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不发达,能够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大企业、好企业较少,搬迁农户不能很好融入二、三产业发展,很难安居乐业。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没有对迁出地生态恢复项目进行计划安排,相关生态文明建设配套政策未制订,以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年度工期短,任务紧。因此,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就没有对迁出地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和资金的安排,扶贫生态移民年度实施方案也就没有编制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计划,导致现在存在“重视移民迁出,生态文明建设难”的现象。

二、对深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扶贫生态移民开程的政策宣传到每一户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户当中,让他们深刻领会到党委政府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的关心与厚爱,从而自觉自愿地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搬出原先的居住地,乐意地到新的安置地居住和工作。教育引导移民珍惜党和政府的关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用感恩的心态,消除故土难离、等靠依赖和等待观望等消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另外通过宣传兑现政策福利让群众自觉地“留下来”。建立完善移民搬迁安置优惠政策,保障移民基本生活。移民搬迁后,保留农村户籍或转为城镇居民尊重农户自愿。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向他们宣传作为当地城镇居民应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解除扶贫生态移民后顾之忧。

(2)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产业发展是搬迁户能有效就业的基础条件。政府要及早谋划,制定好安置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规划,让迁入群众由传统种植业向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节水农业转变,由单一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由靠地为生向借地生财转变。同时对搬迁户进行致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户移民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高移民群众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对有困难的搬迁户要制定就业帮扶机制,调动各级党政组织、群众团体、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开展产业结对帮扶工作,帮助移民贫弱家庭解决就业难问题。

(3)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做好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勘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于移民安置区,必须配套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不能让垃圾和污水乱倒乱排,造成对环境新的污染。同时做好移民工作。关心移民疾苦,倾听移民呼声,引导移民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和引导移民群众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上一篇:如何指导七年级学生做词汇题 下一篇:探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