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概括策略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21 08:58:04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概括策略教学研究

【摘要】教师客观了解学生的概括能力,实施概括策略教学,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概括策略教学现状调研,探究概括策略教实施的内容选择、路径引导。

【关键词】语文 第二学段 概括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30-03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指出,阅读素养是理解、运用、反思并积极参与阅读书面篇章,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目标。阅读素养包含诸多元素,如抽象概括能力、参与群体活动、阅读热情、形成阅读理解能力等[1]。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认为,阅读者是通过理解及运用策略,获得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学生学习并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明显的作用[2]。

一、思考――基于阅读素养的概括策略教学现状调研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在学生阅读素养的相关测评中,没有直接出现“概括”这一概念,但学生无论是在直接理解过程还是诠释理解过程中都需要概括。在现今国际常用的十种阅读策略中,涉及“概括”的策略有:1.综合(Synthesizing),即将新旧知识综合成一个新的概念;2.发现重点、提炼主旨(Determining Importance),能发现文章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或能提炼一篇专题文章的要点主旨;3.推理(Inferring),对文中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隐含意思,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或文中的资料做出假设。也有专家对阅读中的“概括策略”这样界定:概括策略就是读懂文章,较为准确地理解、提取、分析、整合文本信息,并能灵活恰当地运用的一种阅读方针和方法[3]。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全面透视概括策略教学的现状,以便客观了解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概括策略教学的实施,探究其合理性,为建构提升概括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的设计与方式

1.课堂分析法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为第二学段的学生,采用随机进入课堂录像的方式收集4堂录像资料,再从“教学内容”“概括策略教学实施”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观察点,统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的时间配置比,以及策略学习的实施方式。

2.抽样调查法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选取区内第二学段四年级两个班,测试卷使用选择题与问答题的方式,根据PIRLS对文本的要求,笔者选择PIRLS2011测试中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夜晚》(简称L1),总分15分;《南极洲:冰雪之地》(简称I1),总分15分进行测验,两篇文章的测试合计30分。共发放阅读测试卷80份,A班40份、B班40份,合计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分析

表1呈现了课堂录像分析中,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关情况。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分析课文”“字词学习”“朗读课文”是一线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更为关注的教学内容,但对阅读策略的教学关注度明显不够。

2.小学概括策略教学

表2呈现了课堂录像分析中概括策略教学的有关情况。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教师在概括策略学习中采取的教学方式相对封闭传统,基本是师讲生练、师问生答的单向互动模式,较少关注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几乎没有通过学习活动习得策略的方式。

3.抽样调查试题分析

从表3不难发现,A班学生在概括能力试题中的正确率仅为65.13%、63.72%,B班也只有60.53%、57.20%。在所有题目中,L1第10题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许多学生能提取主要信息,但在进行信息叙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导致失分。

学生概括技能的掌握途径主要是针对性训练,前期则需要教师教学生学习相应的概括策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资源、重视策略的教学指导来有效进行阅读。从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教师还有太多任务没有完成,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阅读课堂中的概括策略教学。

二、重整――概括策略的目标梳理与内容选择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概括策略的目标梳理与内容选择无疑是个难点,研究小组整理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中与概括相关的条文,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订以下概括策略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

1.将长句子读成一个词语,用词语概括句子、段落的主要内容。

2.利用课文插图,抓住关键词语排列顺序,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小故事。

3.阅读故事、看音像作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学段:

1.能运用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串联要素法、关键词语概括法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尝试复述,能说清楚自己的阅读感受。

3.阅读适宜的读物能把握主要内容。

第三学段: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利用小标题、人物间的脉络关系理清故事梗概,尝试描述作品中印象最深的片段、场景,品评作品中的人物,发表见解。

2.阅读诗歌,能做到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能抓住要点进行简要转述。

明晰了概括策略的目标体系之后,如何科学地筛选教学内容呢?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读和略读提示处常有标识,下面仅列举四年级上册几个教学点加以说明(参见表5)。

同样是运用了概括策略,不同文体概括的着力点却有所不同,写人文章重在概括个性特点、人物品质。写事的文章要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则要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呢?写人的课文主要围绕人物所做的事来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写事的课文则要具体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阅读中的概括着力于对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把握。

三、践行――概括策略的教学实施与路径导引

儿童作为阅读者,其在9~10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发展过程,很多国家都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知道如何阅读,并且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在“概括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把策略学习集中放到第二学段:先行感知,初知概括策略;再迁移运用,强化课堂实践;最后熟练掌握,整体提升素养。

(一)先行感知,初知概括策略

1.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信息。教师运用文题扩展法,要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关键问题思考,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串联要素法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我们只要理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串联就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串联要素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的四要素中,时间是暑假里,地点是黄山,人物是“我”、爸爸、老爷爷,事件是相互鼓励爬天都峰。学生通过串联四要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终于爬上峰顶。

3.段意合并法

段意合并法是第二学段最常用的方法,需先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综合加以概括,即成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用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在各段段意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语以确保通顺。

4.关键词句概括法

一篇文章常常会有一些揭示文章中心、抒发作者情感、暗示写作思路的关键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文就可抓住过渡句进行概括“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猫》一文可抓住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进行概括,《白鹅》一文关键句也很明显: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二)迁移运用,强化课堂实施

概括策略的习得,需要引导学生历经从初步感知到灵活运用,再到熟练掌握三个阶段,我们掌握了常用的概括策略后,应当强化课堂实践,发挥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为例,分析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自由读第二段,说说课文围绕着“生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主要讲飞蛾生命力很顽强。

师:能否从段落中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生2:飞蛾求生。(师用直圈法在段落中圈出)

师:同学们真能干,长长的一段话通过找出关键词就能了解段意。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尝试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生3:瓜苗生长。

生4:静听心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只要将概括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生5:课文通过写“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几个故事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

师:我们先找关键词概括出段意,再把这些段意合并起来概括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就是段意归并法。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段意合并法”的概括策略,尝试对文章进行概括,把每个段落的意思用直圈法梳理成三个小标题,再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颇具实效。

(三)实践掌握,促进素养提升

概括策略的习得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文体时,能够灵活地选取方法进行概括,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促进语文学习素养的提高。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概括《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生1:借助文中的过渡句来概括。

生2:把段意连起来概括。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郎织女》,我们能用上这些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3:我觉得这些方法在这里不好用,用上《巨人的花园》那一课的概括方法倒是很合适。

生5:我也想补充,《秦兵马俑》和《牛郎织女》不是同一类型的文章,所以采用的概括方法应当各不相同,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概括方法策略,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概括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到相关的文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并非全无交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对概括策略进行有机选择与整合。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策略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习得学会阅读,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6):101

2.周步新.筛选与优化:小学生11种现代阅读策略的实证研究[R].浙江省第六届教研课题,项目编号:13B055

3.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出版社,2016(6):259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巧借操作突破知识难点 下一篇:试论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