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也“疯狂”

时间:2022-07-21 06:04:19

创业也“疯狂”

“人不疯魔难成佛”,痴迷执着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创业、做生意。本文介绍的创业人物,都曾经“疯魔”过,但他们并非漫无目的的发疯,而是为了解决生意中的关键难题。

餐馆小老板,到处“拜佛”为哪般

情景再现:小陈的“秘密”

2008年的某天,杭州某寺院来了一位特殊的“香客”。跟往常一样,敬香后,他“熟门熟路”地找到知客僧,第三次提出了那个让人费解的要求:参观一下寺院的厨房,“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向膳食师傅当面讨教”。

这家寺院香火不如知名寺院旺盛,却以素菜制作而闻名。“这个人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满怀疑惑,知客僧还是被这个陈姓年轻人的执着所打动,他没再婉言拒绝,而是问起了对方的来意。这一问,才发现小陈的身上还有很多“秘密”。

他曾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杭州方圆近160里内的所有寺院,只为“参观后厨”;还曾经潜入上海、广州、苏州等地多家素餐馆“偷师”,也因“事发”而多次被赶出餐馆。还有一次,他打算花数万元月薪“挖”走北京某知名素菜馆的大厨,结果被业内“通缉”:凡遇此人,即刻驱逐,越远越好。

而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发掘真正好的素菜菜谱”。

生意解析:素餐馆经营“老、大、难”

老——国人素食的历史堪称悠久,并形成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支系,包括“卷货”、“卤货”、“炸货”等在内的烹调技法早就成熟。与之相应的素菜馆也久负盛名,但屈指可数,就那么几家。

大——素食主义者、素食人群的数量近年来正在以倍增的规模发展,虽然尚未有明确的统计,但业内普遍认为“其间孕育着一个难以估量的庞大市场”。但从经营情况来看,素菜馆的特点可谓“三高”。一是高投资,最少投资为50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二是高回报,其菜品普遍比荤菜馆高出15%到45%;三是高风险,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近年来,虽然素食者人群倍增,但鲜有投资成功的案例。

难——据杭州某知名素菜馆厨师王先生介绍,投资素餐馆有“三难”。首先是入门难,“你不吃素,别人就不来吃”,因为经营者没有感同身受,“根本无法理解素食的妙趣”。其次是复制难。知名的菜馆并不是没有,但至少历史都在百年以上,光是文化渊源一项,就难以复制。而眼下最难的就是找不到好厨师。“半路出家做不出好素菜,必须从小学起。但厨师也得考虑生活问题,做荤菜好找工作,出路多;做素菜门路窄,可选择的余地小,没人愿意学。”据王先生介绍,目前国内荤菜厨师和素菜厨师的比例,最保守估计也在7000∶1。

而找不到厨师,就是小陈“疯狂”举动的根源。

大结局:另辟蹊径,自助素餐厅横空出世

如今小陈已是国内素餐馆经营的少数成功者之一。他坦言,正是通过“狂找”厨师,他发现了素餐馆生意的核心难题:经营模式。

“厨师难找是个问题不假,但它很容易把人导入误区。以为有了厨师就万事大吉,其实真要是找到了才是‘不幸’,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必然要走上传统模式的老路。我做过调查,此前身边太多投资者都败在只关注厨师、菜谱,却不琢磨经营形式。”为此,小陈另辟蹊径,决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一来可以改变旧有经营模式,既满足食客需求,又迎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二来流程式操作,经营相对简便;最主要的一点是只要经过先期研发,就可以开发出固定的菜品,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厨师的难题。有了这个思路,小陈请教有关专家,制定出菜谱,又对后厨人员进行了培训。2009年,这家国内最早的自助餐形式的素餐馆正式开业。

因为形式新颖,加上素菜本身的“诱惑力”,餐馆很快步入正轨,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回了60万元投资。如今月均收入约8万元。每逢周末、节假日等高峰期,店面外还出现了素餐馆圈内极少见的排队等座的现象。

布艺店主:“尾随”女客被报警

情景再现:尾随者居然是“惯犯”

2010年,长沙某商业街发生了一起“离奇案件”。两位年轻女士报警称自己被人尾随,造成心理不适。警方迅速出警,控制住“嫌疑人”之后才发现,尾随者居然也是女性。而当看到警察出现,这位穿着入时、举止文雅的鲁姓女子一脸苦笑。并如实“招”出实情:自己是一家布艺店的小老板,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主妇们的购物习惯。同时她还承认,这种行为“至少有十几次”了。

生意解析:布艺店经营,主妇们“说了算”

业内人士介绍,作为一种传统生意,布艺店近年来呈现三个“中高”趋势,即中高端商圈、中高端人群、中高档消费。为了弃低就高,接近目标消费人群,一些有实力的商家纷纷舍弃原来的普通社区附近、专业批发市场的摊位及街边小店,转而到热门商圈、高档社区甚至入驻高端会所。而这些市场变化,就给像鲁女士这样的小经营者带来了影响。虽然入行已经六七年,但鲁女士的生意从2009年开始就日趋下滑,年收入从十几万元一路跌至不到6万元。如何能不放弃熟客的前提下扭转生意颓势,成为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要想在生意场上少走弯路,只有在生活中多走路”,秉承着这个原则,她开始关注布艺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并把目光定格在富裕阶层的家庭主妇身上。

“这类人群在消费上有四个特点:第一,有财权。可支配金额大,消费水平高;第二,有话语权。家里的事,特别是购买布艺产品这类事情,基本都是她们说了算;第三,追求时尚,好‘攀比’。比如近年来家庭装修这一项,正在从‘重装修’(大拆大改的施工)转向‘轻装修’(局部修饰)、‘软装饰’(装饰品材质较轻、注重修饰性而非装饰性),布艺产品的特性决定其刚好迎合了这个需求;第四,‘恋家情结’。这类消费人群,对‘家’的概念特别强烈,可以说,除了修饰自己,几乎所有的消费都跟‘家’有关,因此正在成为布艺产品消费的主流。如果说在家里家务事她们说了算,那么在布艺产品消费上,商家的生意好不好做,同样也是她们说了算。”

鲁女士笑称,这些认识“来之不易”,代价之一就是前文所述的被人报警。

大结局:“特色”+“亮色”,小生意起死回生

鲁女士最终并没有随波逐流“搬店”,但生意却越做越好。2011年,这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年收入超过了60万元。原因用鲁女士的话说,一靠“特色”,二靠“亮色”。

“小+小,小而全”——减少传统的“大件”布艺产品如窗帘、床罩被罩等,增加“小件”产品如桌布、靠垫、小地毯等。鲁女士的店里,仅餐桌布就达到近40个品种,靠垫近50个品种,其他小物件加起来有近600个品种,其结果一是“顾客到店很少空手而归,”二是“因为小物件齐全、新奇,很多主妇口碑相传,没事就过来转转,时间长了就成了熟客、回头客”。

突出“家+传统”的概念。所有产品都跟“家”的概念有关,并且回归“传统”,商品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精心码放,而是用“堆”的形式,一个品种一堆,大大小小几十堆,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养尊处优的主妇享受大家哄抢的乐趣”。结果是每天小店一开门,从早至晚,都是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妇女们在店里“疯抢”商品,成为了一道“亮色”。

百货店员,15年不休息只为兑现“三句话”

情景再现:“结婚当天开着店”

2008年,全球消费力下降,在22家美国零售商申请破产之际,在英国百年老店、拥有818家门店的WOOLWOTHS瞬间破产引发超市行业恐慌之际,在国内超市便利店快速扩张之际,浙江临安一家百货批发店,却逆势而立,店主夫妇还很自豪地说自己的“生意很不错”。然而了解这对夫妻的人都知道,从开店以来的15年,“从没看见他们休息过一天,就连结婚那天都开着店”。

更熟悉的人则说,别看他们平时待人和气,但“你是没见到他们找货的样子,很疯狂的——为了200双手套能打10多个电话,跑五六个城市,赚的钱还不够电话费,更别说路费了”。

如果陌生人从这家店经过,还会发现一个现象:这里每天客人络绎不绝,场面用火爆来形容都觉得不够。有人曾统计过,在一小时内,前后进店15拨客人,“营业员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难道这家店真的在做赔钱生意才导致如此场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生意解析:“三句话”,百货店的出路和活路

店主陆女士说,夫妻俩十几年不休息,其实就是为了兑现“三句话”,而天天顾客盈门就是对他承诺的“回报”。

第一句:这里什么都有。

“百货店,关键就在‘百’字。什么是‘百’,应有尽有。”在这家上下两层、约600平方米的店里,光是一楼就堆、挂、靠、叠着一万多种商品,进深不过13米,就放了6排货架,货架之间仅有不足1米的空间,两个人必须侧身才能通过。而作为简易仓库的二楼,货品更多。“顾客一进门就会说:嚯,东西真多——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表面的“多”只是感觉,店主追求的是实际的“多”——“只要是顾客想要的,只要他进门,我就不会让他空手出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店主可谓不惜精力、不计成本。五年前,一家大型生产企业跟店主订200双手套,刚好赶上店里没这种东西。男店主二话不说,开车就奔了义乌,义乌没有,又奔萧山,最终在杭州找到了手套。200双手套的利润不过几十块,电话就打了十几通,还不算汽油费。在及时交货时,订货企业听说了这件事,从此就成了忠实客户。

第二句:这里从不关门。

从开店15年至今,这家店从没关过门,这是真的吗?店主陆女士笑着回答:“真的一天也没关过,就连结婚那天都开着。”

据她介绍,这样做有三个原因。其一,热爱。“我们俩从小就喜欢做生意,赚钱是一方面,通过买卖带来令人愉悦的感觉更好。”其二,为顾客着想。“顾客上门就为了买东西,特别是他急需的东西,你今天不开门,人家就会想,我再也不来了。”其三,培养消费习惯。“顾客缺什么,就算是半夜,都会说到谁谁那里去,那从不关门。”

第三句:这里东西很便宜。

同样一条毛巾,商场和超市里都要卖22元,在这家店里,只需要14元多点;一个木头衣架,超市里要卖4.9元,而店里只需要3元……像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

“我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超市。东西要比它全,不能像他们那样早九晚十,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的价格灵活,不像超市里那样是定死的。再有就是,你越买得多,我越给你便宜。这一招,不要以为只对个人有效,就连大企业采购也一样。”某集团企业办公室劳保品采购负责人娄女士就表示,自己在这家百货店采购了近十年,看重的就是这里“东西齐全,价格便宜,为人豪爽,做事诚信”。与她一样,在这里常年采购的还有本地乃至外地的几十家集团公司。

大结局:筹备品牌化经营

从街边摆地摊,到夜市摆地摊,再到集贸市场的小摊位,再到自有店铺,店面从一间变成两间,又从平房变成上下楼,从零售批发变成开出6家零售门店,靠着对承诺“三句话”的坚守,百货店主夫妇用了近20年时间,生意越做越大。目前正在考虑创立品牌,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上一篇:乡镇化妆品专营店,靠五张“营销牌”利润翻三番 下一篇:进口零食:新兴市场背后的生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