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破解农民增收瓶颈

时间:2022-07-21 05:09:42

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破解农民增收瓶颈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加快通化市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化新农村

经过几年的发展,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民心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57.9亿元,启动各类项目8087项;粮食总产量年递增9%;农村经济总收入年递增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0元,增长11.7%,7个县(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在20%以上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全部超过3亿元。

1 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地方财政有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建设新农村需要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很难发展。近年来,由于财力有限,多数县f市、区)财政收入仅能维持机关干部开资和一般公益性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能力和对乡镇财政的支持能力却十分有限。在资金不足的巨大压力下,乡村两级经济举步维艰,财政运转十分艰难,政府基本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下降,乡村债务链清理化解难的现实问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1.2 农业产业化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通化市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各家各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较少,庭院经济仍然是主流;农产品市场行情不稳,价格波动较大,部分粮食作物产品销路不畅,农产品买卖难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市农民各项合作组织621个,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50%。

1.3 农民增收渠道窄 通化市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养殖、劳务等。目前,全市的农业生产尚未达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仍然是主流,粗放经营管理仍然是主要手段。一方面是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价格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等原因,造成了增产不增收现象;一方面是全市农民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接受先进技术和方法,凡是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另外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求信息,这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化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总要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真正的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市场调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道路是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县域范围内要有目的的建立、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吸纳广大农户的初级农产品,从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融为一体,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的集体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通化市发展中小药材产业、绿优米产业、鸭绿江鲤鱼养殖等项目,依托订单,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村都建设成为城市和小城镇,而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提升农村的文化、文明素质,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方便农民生活是必要的。如果每一个村要搞成小城镇,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势必造成极大浪费,得不偿失。这就需要以县域内的小城镇做载体,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来辐射周围乡村,来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要克服对“村容整洁”的理解偏差,“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体现,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鼓励各类企业投入资金、物质帮助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有力地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2.3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培植支柱产业、规模企业来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来实现县域财政增收的目的,从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要集中精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不仅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而且要使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同时,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增加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降低中小工业、企业的投融资难度,为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提供财政贴息等措施,帮助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2.4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招商引资中,严把环境关,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不能放行。在农业生产中,也要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少施有机肥料,治虫喷药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客,通过开办农家旅馆、农家饭店等增加农民收入。在县域内要充分发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作用,努力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从而增强县域经济。

上一篇:构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助推全省经济健康向好 下一篇:创新思维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