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时间:2022-07-21 04:07:07

答疑解惑

1,老王的境遇是苦难的,为人是善良的,主要通过哪四件事情来体现的?

代送冰块,车费减半;载“我”丈夫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地低声问“我”有没钱看病;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人着想;临死前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2,你觉得本文中“我”哪一句感受最有力度,最意味深长?

一篇优秀的散文离不开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文中的细节让读者真实地体会到了老王的善良淳朴。这是真情,被作者感受到了,所以能真实地再现出来。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读者,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一个老王吗?显然不是。优秀的散文,除了真情,还需要实感。这个实感就是――“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我”明明处境不好,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因为知足常乐,“我”的幸运也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而言,这反映了“我”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也反映了作者的善良。

4,可是“我”仍然觉得对老王愧怍,“我”愧怍的是什么?你能用排比句说出“我”的愧怍吗?

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太看重金钱)愧怍的是关心老王不够,人家临死之前拖着病残之躯还要来感恩,可是“我”没有想到他的病情那么重了,也不知道老王姓什么,他的眼睛到底是怎么瞎的。(关心不够)愧怍的是与老王交往还缺少一颗平等之心,总以为老王是个车夫,“我”是顾客,他有求于“我”,“我”不欠他的。他把我们当作朋友,可是“我”一直用怜悯的态度对待他。(欠平等之心)愧怍的是没想到老王这么快就离开了人间,想报答他的恩情,可是已经晚了。(报恩情已晚)

5,从本文来看,你觉得在“平等、友爱、互助”上,作者认为哪个做得最“愧怍”?为什么?

这三个词是有层次排列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友爱是实现交往的目标和境界,互助则是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其实,作者自认为“平等”方面做得最缺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本意和内核。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人不同意,认为杨绛是把老王看成和自己一样的有生命尊严的人,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和伟大隋怀。同时我们也应该更深地思考到:杨绛本来已经做得算可以了,但是她还在反思,还在愧怍,这正是她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要求自己的体现。杨绛认为:“人的贵贱,不在地位血统,只以美德为贵,美德靠个人努力。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古人不食嗟来之食,那是因为它来自于对方趾高气扬的施舍。屠格涅夫的《乞丐》中那一声“兄弟”,那向乞丐伸出的手,更多的是在对方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

本文借助于叙写“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彰显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精神,也是作者对“”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的个性化解读,是对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现代关系的深情呼唤。

请你思考

1,以下细节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第11段)为什么要“强笑”?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被楼梯摔倒。”(第16段)“攥”“滞笨”“直着脚”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在写人记事散文中明写他人暗写自己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把笔墨落在他人身上,便于写得具体和丰富,也便于与“我”对照,表达真实的心声。像巴金的《怀念丰先生》,与《老王》在构思和立意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不妨找来阅读一下,思考如下问题: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丰先生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其目的是什么?(2)巴金在本文中说“感到遗憾”,你觉得有哪些遗憾之处?(3)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附细节描写参考答案:

(1)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表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2)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强笑”,勉强地笑。看到老王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这么差,还送东西给自己,非常感动,又内心不安,不知说什么好,只得“强笑”以调节气氛。

(3)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上一篇:沧洲飞鹭说颍州 下一篇: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