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水磨功夫

时间:2022-07-21 01:12:53

课堂是水磨功夫

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深深扎根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短短的一篇课文,我们如果能足够用心,就会发现这里也会有别样的风景,就会在语文的田野上留下追梦逐梦的记忆和深深浅浅的脚印。

2015年,受“唐芸名师工作室”安排,我和工作室成员进行同课异构课堂展示。我花了近四周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公开课的准备中,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苦思冥想如何掀起教学高潮;同时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大脑犹如经历了一次大风暴,思绪犹如凤凰涅般一次次地毁灭,又一次次在灰烬中再生。多次磨课、多次试教,让我感觉“课堂是水磨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磨课历程。

一、目标达成,磨出未来眼光

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内容层面、方法层面、思维层面。现在很多的课堂在第一、二个层面习惯于内容教学。有不自觉的方法意识,能将方法学习与指导变成自觉行为系统推进,这是一个老师是不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三观(学习观、语文观、课堂效能观),第一次执教侧重于聚焦核心素养下语用的落实。中年段学生处在语言增长关键期,课堂立足文本提供的范文,通过“我看到了 的黄河?”自由说话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实现了学理高度与学情地气的无痕对接。但从试讲效果来看,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相对分散,着力点不够集中,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平稳有余、精彩不足。

二、课堂设计,磨出知识梯度

第二次执教则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进行提炼和集约化的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抓住“侧面描写”,紧扣“景、物、人”建构课堂,注重知识的梯度推进,不仅课堂切入的角度新颖,着力点集中,而且有效地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探究”的阅读理念。但从整堂课的课堂推进来看,可能因为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还不够深入,整体设计又对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要求偏高,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有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因而,第二次的“异构”虽然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提升,但依然存有不少缺憾。

三、删繁就简,磨出课堂深度

课堂教学既包含教师的“教”,更蕴含学生的“学”。第三次执教在第一、二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目光聚焦在新课标倡导的“阅读与感悟”这两个关键词上,教学设计进行了大胆的颠覆。

1.删除课堂体验“谈笑风生”部分

课堂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将文本中“谈笑风生”向文外拓展,把学生的想象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达到对文本的丰富和补充。可执教下来总感觉“乱花渐欲迷人眼”、热热闹闹走过场,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于是,我大胆删除了该体验部分,剔除了课堂的喧嚣与华丽,还原简约的语文课堂,让课堂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

2.夯实字词教学

第二次试教下来,发现整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分散,涉及的范围太广,整个课堂太花哨,从而使得每个训练点都只能蜻蜓点水,泛而不精。针对这一点,我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认为阅读教学决不能丢掉字词教学,所以在第三次执教中我新增了复习字词环节。试教下来,课堂有重心,形式有创新,教学也有信心了。

四、课堂创新,磨出留白无限

以往谈创新,人们大多都在“人有我精”上做文章。第四次执教我却在“人无我有”上做文章。本节课微课的运用便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侧面描写,即借用“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我’”烘托艄公品质,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让学生隐形的思维得以显现,并使侧面描写的思路程序化、条理化,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实践课堂,然后才会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1.囿于单一,教师“霸权”

就像哲人爱默生说过的一样:“为什么你说得如此大声,我却听不到你在讲什么呢?”课堂上教师主导课堂现象较严重,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感悟,没有把话语权让给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霸权”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师生心理同步,才能形成教与学的共振、合力。

2.限于平常,合作m偏

动起来才是释放思想张力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无合作不学习,无表达不学习,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现场,合作学习有待进一步纠偏: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从共识到我见;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始终处在纠偏的过程中,才能趋于平衡,走向理想那方。

磨课的过程真的很痛苦,你必须得面对一次又一次预设与现实的冲撞,承受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否定,舍弃可能辛辛苦苦才经营出来的成果,不断思索着新的创意和突破。

聆听磨课足音,沉淀教学思考。最后,和大家分享张力的一句话:“课堂是水磨功夫,让我们做一个有乳汁的语文教师。”聚焦课堂,一门深入,做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6.

[2]张利.没有不上进的学生[M].九州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的金钥匙 下一篇:开展泥工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