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道路客运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1 12:39:23

构建和谐道路客运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的交通运输工作特别是农村客运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交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车辆运力快速增长,运输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同时,交通部门在培育和发展交通运输市场中,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市场监管,在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满足了人民出行的需要。但我县客运市场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结合远安实际,就促进我县客运市场健康和谐发展进行探讨。

一、我县道路客运市场发展现状

由于我县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航空、铁路、水路等,长期以来人们生产生活和外出全靠道路运输,道路客运运输一直是我县运输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发展呈现出两面性,表现为快速发展与问题并存。其现状为:

1、客运市场发展迅猛

一是旅客运输呈现大增长。道路客运在我县综合旅客运输体系中一直稳居主导地位。据统计,今年元至七月,全县道路共完成客运量196万人次,实现旅客周转量15950万人公里,比上年同期均增长20%以上。

二是客运运力呈现大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全县道路客运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现有客运公司3家,从事县内运输的各类客运车辆31辆,出租车67辆,客车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

三是客运网络呈现大提高。截止到年底,全县已开辟客运线路36条,平均日发班车238个班次。全县7个乡镇都通班车,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73%。

四是整体服务呈现大改观。客运市场整体服务深度、广度、力度得到全面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提高,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客运站场数量和等级大改善,县内等级客运站达到5个以上。

2、客运市场问题较多

我县道路客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道路客运市场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道路客运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全县交通运输业健康和谐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营模式落后。最突出的是车辆挂靠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是由经营者个人出资购车承包租赁运管部门批给企业的线路,向企业缴纳挂靠费或承包租赁费,产权不清晰,线路、车辆名义上属企业,而实际上归个人经营和所有。而挂靠车主为达到经济目的,常将班线运输规则置之脑后,采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按许可线路经营;部分经营者运营多年,垄断市场,干扰客运市场管理,影响行业形象。企业在发展线路时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局部运力过剩。

二是运量相对失衡。由于受地域、人口、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道路客运因农活和季节的影响而呈周期性变化。旺季时运力不足,淡季运力相对过剩,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客流量的不均衡,冷线热线反差很大,造成客运车辆大多挤在客源多、道路状况好、经济效益高的热门线路上,而支线、冷线无人问津。现行的管理手段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是矛盾纠纷突出。据初略统计,目前我县有50余辆面的和1700余辆摩的、300多辆三轮摩托车、60余辆残疾人专用车在从事非法客运,这些非法客运车辆进入客运市场,扰乱了城区客运市场秩序,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危害人民群众安全,形成社会不和谐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经营者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管理机制,置服务质量、市场信誉于不顾,不择手段拉客、抢客、倒客、宰客、甩客、欺行霸市,旅客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正常营运车辆利益受损。

四是企业管理薄弱。由于大多采取挂靠和承包租车,企业存在严重的“以包代管”、“重收费、轻管理”现象,挂靠经营者不是企业职工,企业对其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出现业务纠纷和矛盾往往推给运管部门和政府。企业对车主疏于教育,管不住人也管不住车,有的车辆私下多次转包。企业虽避免了经营风险,但避不开安全风险,多数车主安全意识淡薄,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隐患多。

五是行业管理粗放。客车在车站内尚能接受管理,经营相对比较规范。出站上路后,由于市场庞大,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情况复杂,缺乏有效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上下连动性差,政令难以畅通。同时,由于农村道路客运市场准入门槛低,经营主体呈多元化,虽然实行了一线一个车队,但大部分是一家一户一车,规模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

二、我县客运市场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对策

针对当前我县客运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重点整治,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突出采取“优化、放活、规范、严管、提高”等措施,加强道路客运市场管理,促进道路客运行业公平竞争,建立健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全力营造加快发展、构建和谐客运的良好环境,促进我县道路客运行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1、优化——即优化客运运力结构

积极发展乡村客运,建立连接城乡,干支相通,幅射城乡的客运网络,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积极引导农村个体客运经营业户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实行公司化经营,切实提高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继续鼓励专业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大力开拓农村客运市场。在农村客运班线上运营的班车可采取区域经营、循环运行、设置临时发车点等灵活的方式运营。

2、放活——即放开搞活客运市场

积极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农村客运,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客运企业,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客运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道路客运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要分期分批全面清理客运企业的挂靠车辆,凡在今后新增的挂靠车辆或挂靠车辆在报废后更新的,经营期限到期又续签挂靠合同的,运管部门不予认可,最终形成“线路经营权明确、车辆产权清晰、企业管理规范、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的道路客运健康发展新格局。为了避免出现在客流多的运输线路上经营者一拥而上,而在客流少的冷线上无人问津的局面,可以试行热冷线捆绑审批,或者给予冷线经营者一定时期内独家经营的权利,独家经营权到期后,还可以根据市场和服务质量情况优先予以倾斜,授予其继续(独家)经营的权利。

3、规范——即源头规范客运经营

重点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主要是深化客运班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通过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选择经营者。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并建立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档案,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通过质量信誉考核,变抓车辆的违规处罚为抓企业的规范经营。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积极推行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问题。积极推行汽车客运站标准化建设体系,包括形象标准化、环境人本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做到车站外观、色彩标志化,站内设施和导向标准化。积极推进站运分离,为多种经济成份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4、严管——即严格把关监督营运

一是严把客运市场准入关。对申请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审批。二是严把营运客车技术状况关,客运经营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对客运车辆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客车技术状况良好。三是严把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狠抓培训质量,提高营运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全面落实客运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车、人,建立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责任网,加强车辆运行管理和监督,强制推行营运客车承运人责任险。

5、取缔——即取缔非法营运车辆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采用宣传车、展板、标语、宣传画、广播、电视等媒介,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要利用各种事故案例、典型犯罪,向广大市民宣传“非法营运车辆”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提高市民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打击攻势。打击非法营运车辆,必须加强公安、交警、城管、法院等执法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联系,形成合力。如城区内,交警部门要加强乱停车的处罚力度,城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占道停车”的处罚,运管部门要强化客车、出租车辆的管理,公安部门要及时处理“黑车”抗法、暴力抗法等行为,形成强大的打击攻势,尽最大可能压缩面的、摩的生存空间,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三是注重日常整治与突击整治的结合。要重点做好客运站周边环境的整治,要结合春运、暑运等特殊时期,重点打击面的、摩的等非法营运违法行为,交通运管部门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反复抓、抓反复,长抓不懈。公安部门依法取缔客运站周边等城区非法车辆停靠的集中点,县城管部门加大乱停乱靠车辆的打击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治理非法营运。

6、提高——即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客运市场信息采集和系统。推进客运政务信息化,开发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客运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客运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对客运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教育培训,实行定期教育和培训,使客运从业人员真正达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运管队伍中广泛深入开展“三认真”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运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做到“热情服务、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上一篇:农村水利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下一篇: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完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