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安眠方加减治疗失眠61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1 12:02:49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然而采用西药治疗又有较多不利的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耐药反应和药物依赖,所以采用中医治疗失眠有较广阔的空间。笔者采用自拟安眠方治疗失眠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门诊病例,其中男19例,女42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周~3 a,其中急性失眠18 例,亚急性失眠 29例,慢性失眠14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原发性失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3)对睡眠质量、数量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和社会功能受损;(4)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达1个月;(5)排除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情况。

1.3 分类标准 (1)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2)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3)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

2 治疗方法

予自拟安眠方加减治疗。基础方组成:龙骨30 g,牡蛎30 g,茯苓12 g,黄连6 g,郁金9 g,炒枣仁15 g,柏子仁15 g,夜交藤15 g,石菖蒲15 g。辨证加减:肝郁化火者加重疏肝泻火作用,在基础方上加用龙胆草10 g,黄芩9 g,栀子9 g,泽泻l2 g,柴胡15 g;痰热内扰者予以化痰清热,加用半夏15 g,陈皮12 g,竹茹12 g,枳实15 g;阴虚火旺者予以滋阴降火,加用阿胶12 g,白芍15 g,知母10 g;心脾两虚者予以补养心脾,加用黄芪l8 g,白术15 g,当归l2 g,熟地黄12 g;心胆气虚予以益气安神镇静,加用人参9 g,朱砂3 g;心肾不交予以交通心肾,补脑安神,加用肉桂3 g,五味子6 g;瘀血内阻者予以理气化瘀,加用桃仁l2 g,红花9 g,枳壳12 g,赤芍15 g;胃气失和者予以和胃健脾,加用半夏15 g,砂仁6 g,白术15 g。2 d 1剂分3次服,10 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任何改变。

3.2 治疗结果 治愈19例,好转32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5.2%。从有效率可看出急性起病治愈率高,病程较长者治疗效果稍减。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41岁,2010年8月5日初诊。患者因家中突生变故,思虑太过,经常失眠,夜梦多,醒后乏力,已1月有余。近两周来症状加重,失眠伴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耳鸣,情志不疏,腰酸,手足心热。现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津,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心电图。脑血流图亦正常。此证属心肾不交之不寐。劳思太过,五志过极,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肾阴损耗,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胜,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阳不交阴,故而不寐;阴虚,心志不宁则多梦;日久营阴耗损,则脑髓不充,故见头晕头痛,耳鸣;肾阴损耗则见腰酸;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干。治法:育阴潜阳,安神定志。方以自拟安眠方加味:龙骨30 g,牡蛎30 g,茯苓12 g,黄连6 g,郁金9 g,炒枣仁15 g,柏子仁15 g,夜交藤15 g,肉桂3 g,莲子心10 g,石决明15 g,枸杞15 g,山茱萸15 g。7剂,水煎服,1日3次,1剂服2天。2010年8月20日复诊诉症状明显减轻,夜梦减少,睡眠质量较前提高,已无头晕耳鸣,腰酸症状。守方7剂,睡眠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失眠症虽不危及生命,但作为一种长期对睡眠质量不满意的主观体验,往往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西药在失眠症的治疗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明显有害的副作用及其容易产生耐药和依赖性往往也不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和坚持长期服用。

失眠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很早就有对此病症的认识记载:《灵枢·营卫生会》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

天地同纪。”《灵枢·口问》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内经》亦有“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认识到睡眠—觉醒时序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的统一性,人体营卫调和则昼醒而夜寐,精神状态良好。《灵枢·大惑论》称为目不暝,曰:“卫气不得于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邪气侵入人体,内扰脏腑之气,则卫气奋起而抗邪于外,不能入于阴分,形成卫气浮盛于体表,脏腑之精气虚于内,神气不得内守而不成眠。《素问·逆调论篇》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不寐》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从古籍可以看出导致不寐的原因很多,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脾血虚、胃气失和、心胆气虚等等,但医家一致认为不寐与心肝肾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医者自拟安眠方即以此为依据,采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茯苓、酸枣仁健脾宁心安神,柏子仁、夜交藤养血安神,石菖蒲化痰开窍,养心安神,郁金疏肝理气,黄连清心宁神,共奏宁心安神,调和阴阳之功,同时根据病情偏重予以适当加减,以达到有的放矢。

另外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注意情志的因素,除了原发性失眠,大多数的失眠均与情志有关,尤其是急性失眠更为突出。注意引发患者失眠的现实原因,采用心理和生理双管齐下的治疗将会事半功倍。

上一篇:桃红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味治疗心悸30例 下一篇:三豆饮加味治疗幼童丘疹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