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7-20 11:13:13

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

[摘要]在从一名中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中,大一新生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教育对策,希望对大一新生和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1-02

大一新生作为社会、高校、新生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处在这个转折关头的大学新生,面临诸多的心理困惑。

(一)环境生疏诱发的茫然

新生来到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外在的未知性会让人变得更加警觉和敏感,进而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中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狭窄,基本上从家门到校门,学习是生活的中心,校园生活单一。而大学生活领域大大拓宽,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许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少大一新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大学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

(三)地位变化产生的自卑

大一新生来到新的学校,环境的变迁使昔日受师长宠爱、受同学羡慕的“佼佼者”一下沦为新集体中很普通的一员,“兵头”变成了“将尾”。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和光环,心理优势逐渐丧失,今昔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导致大一新生产生失落感,情绪上变得敏感,心理上产生焦虑和自卑。

(四)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

中学阶段,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学生们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心学习,争取金榜题名。可进了大学后,这种学习动力没有了,出现了“动力真空”。很多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终日玩乐,旷课、打游戏等,不思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同学习惯了高中的被动学习,一旦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便不能自律,在看似轻松的大学学习氛围中随波逐流。

(五)人际关系不适应

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参与人际沟通并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可感是每个人内在的需求。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中学要大许多,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彼此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部分大学新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要他们迅速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二、大学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大多数中学只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之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为了能让孩子一心学习,家长包办了孩子的衣食起居等一切事物。这使许多大学新生具有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的特点。

(二)学生个体方面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是一路从顺境走来,挫折承受力特差。大一新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阅历浅,应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新的复杂人际关系缺乏心理准备,不能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三、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

(一)学生个人应做好的准备和调整

大一新生上大学后,应及时重新定位,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生活。

第一,立足现实,给自己重新定位。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以实现“考大学”的人生奋斗目标,在新目标还未确定之前便处在“理想间歇期”。大一新生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应立足现实,重新确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

第二,适应大学新环境。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所处的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是确保能顺利走完大学历程的重要基础。

第三,调整学习方法,尽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和大家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第四,“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向学长们请教。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学长和老师,向他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这样会使大一新生受益匪浅。

(二)学校的教育对策

大学一年级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一个特殊阶段。经验表明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中,一年级,特别是入学第一个学期是个关键时期,教学工作如此,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因此应在一年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水平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这对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搞好入学教育工作。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

2.入学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启蒙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等等。通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生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认识真实的大学生活;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探讨大学该如何度过。专业引导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引导他们就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不同,探寻出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全新的环境有整体的了解。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未来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可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共同分享生活经验,提高对自我的接纳,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2)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一定时间内,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逐一访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心理帮助。

4.积极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用。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分配到新生中,对应辅导同专业新生。实践证明这种朋辈教育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大二或大三的学长作为“过来人”,能得到新生信服。由他们协助老师解答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指导新生拟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熟悉大学生活环境,指导新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及同学关系。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总而言之,新生对大学生活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就一定能较快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饶淑园,赖美琴.大学生心理健康[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9.5:34-35.

[2]刘启焱.适应新生活:高校新生的首要课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8-109.

[3]徐春浩.大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N].中国青年报.2010.9.24.

[4]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61.

[5]叶玉清.大学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7.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美国人的商务谈判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