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7-20 11:11:1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与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甚至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晚,其建设无论是从各方面要求或是从农业信息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市和绝大多数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络还没有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基层乡镇,乡镇一级网站还不到4%,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弱小,尚未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从而形成“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没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导致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等得不到应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较落后。与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相比,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够。我国农村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的目标,但由于一些村的电话线路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增加的需要。还有一些偏僻农村没有通电话,仍是空白点。且一些农村持用手机者时常遇到信号不灵和没有信号的困挠。

2 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信息科研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导致了农业网站的农业信息产品中,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预测信息少,宣传的东西多、为领导提供参考的东西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合农户、为农民增收的信息少而又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不但深度不够,而且实用性也较差。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对应该选择使用何种农业信息却常常缺少自,农民急需的信息难以获得,而某些部门又经常强加给农民一些自以为有用的信息,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却往往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据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大宗农作物的信息需求相对较小,而对某些如食用菌、中药材、优质水果等市场销路较好、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特种养殖如奶牛、鱼类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强烈,但这方面的信息供给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户需求。同时,信息质量差还体现在“信息污染”和虚假信息方面。虚假信息、“信息污染”对农户的伤害非常严重,大大地挫伤了农民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3 农业信息化落地入户困难

信息成本高。我国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并不迫切,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信息成本高。这是信息化落地入户难主要原因之一。

服务针对性不强,对农民的信息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是服务范围较窄,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农业系统:二是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较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仍然偏少;三是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四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五是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六是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使得信息不能深入农村,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工作手段不到位。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许多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许多农村信息工作基本处在“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态。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中,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农业信息还未真正实现进村入户,各级网站的触角还较窄。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1 政府主导作用不足及相关农业部门工作协调性差

①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各级政府虽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农业的出路,但仍有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配套政策和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有些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已不能够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急需进行重新补充、修改和完善,但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进展缓慢。此外,从省到县都制定出了信息化的规划和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很少。每年虽然都有资金投入,但相对全省信息化建设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偏远的地市及县、乡镇农业部门尤为突出。

②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分工不明确。农业管理体制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个省的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省政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多个机构。一方面,在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者“无头”领导的情况,使下级农业部门无所适从,很多信息化工作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某一项目立项,很容易出现部门争资金、争项目问题。同时,部门职能具有局限性,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较片面,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③农业信息化发展缺乏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信息化要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改善科技人员生活条件,才能够使其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努力工作,唯有此才能充分地为农民考虑,为农业发展做贡献。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科研成果、科技发明、科技推广等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成果,进展缓慢。

2 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部门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整体素质都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一是管理人员不懂信息技术,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缺乏实施农业信息化的综合能力,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二是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开发能力不强:三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四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化农业技术,既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但目前在我国教育模式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下,由于专业的分割、专业知识面的局限及相关教育的落后,使得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

3 农民知识层次低,信息化意识淡薄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源头。知识层次太低使得对信息化了解不多,增加了信息化示范推广的难度。以河南农村人口受教育结构为例,河南农村最高学历者一般为高中,大多是初中生,只有在乡镇的涉农企业中才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初中以下的农村劳动力约占86%。从业者如此的学历结构,信息化示范推广的难度可见一斑。只有积极改变这种现状,才能加快农村信息化进村落户的步伐,加速实现农村农业信息化。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导致我国农业信息系统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积极的农业信息需求。由于知识水平受限,广大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较差。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要想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效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就应当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选择适应中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和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并与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信息市场培育、农业信息人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制定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强化农业科技、教育、经济信息网络建设,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上一篇:高石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普及情况调查 下一篇:对驻马店市农信社两小贷款投放情况的调查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