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2-07-20 08:27:50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办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

1症状识别

大豆胞囊线虫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到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叶片瘦弱,呈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雌虫,后期雌虫死亡形成褐色的胞囊脱落至土中。在苗期可造成死苗,若在大豆开花前后侵染,病株生长迟缓,植株枯黄,矮化,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失绿黄化,开花少,结荚率低,豆粒干瘪,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及品质,且感染后的大豆植株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其它病原菌侵害,造成根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

2病原

病原物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属异皮科。卵初为桶形,后发育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孢囊或卵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成为成虫。孢囊柠檬形,黑褐色,平均长580tan,宽360tan,阴门锥明显,角质膜刻点细,排列不规则,属两侧半膜孔;2龄幼虫体长439(373~490)lan,口针长23(22~24)tan,尾长50.4(42~52)p.m,透明尾长相当于尾长1/2;雌虫呈梨形或柠檬形,初为白色,以后呈桔黄色,老熟雌虫体壁加厚变淡褐,成为孢囊。雄虫线形,体长1.2~1.4mm,口针长25~28tan。

寄主范围主要为豆科植物,其次为玄参科植物。此线虫除为害大豆外,尚可为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赤豆以及金沙草、繁缕、苍耳、决明等。

此线虫有出现分化现象,目前已知有4个生理小种。

3发病原因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中成为初侵染源。含有大量卵的胞囊对不良环境适应力极强,在土壤中的生活力一般可保持3~4年,在无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几年甚至十几年。

3.1土壤条件

粘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通气良好的砂土和沙壤土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碱性土壤更适合线虫生活,pH

3.2轮作制度

大豆连作地发病严重,轮作地发病轻。禾本科作物根系分泌物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2龄幼虫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防止此病。

3.3气候条件

在干旱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的繁殖力强,温度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也很大,一般而言,土温10℃以下线虫发育停止,35℃以上幼虫不能发育成成虫,适宜生长温度为17~28℃。

4防治措施

由于此线虫的孢囊可在土中存活多年,土壤消毒药剂效果虽好,但药价太贵,并且药源短缺,而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良种,所以在防治上首先应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往无病区,而在病区则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以控制本病的发生为害。

4.1种植抗耐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该病原致病性强,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差异显著。我国抗源丰富,近年来选育出了一些抗、耐病品种,抗线3号、抗线4号和抗线5号效果很好,黑龙江省嫩江农科所育成的嫩丰15号也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耐连品种黑农35号在连作3年条件下也可维持较高产量。

4.2轮作制度

病区应尽量避免大豆连作,由于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仅限于少数的豆科植物,一般与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地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实行水旱轮作防效更好。

4.3栽培管理

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及时清除田间散落的病株残体和根茬,减少初侵染源。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一方面提高作物抗性,同时也能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加土壤中线虫天敌微生物的数量,也可减轻线虫危害。通过破旧垄合新垄也可明显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使大豆根部着生的雌虫数量减少。

4.4药剂防治

常用的杀线剂有三类:种衣剂、熏蒸剂和非熏蒸剂。一般应用较方便实用的是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熏蒸剂大面积使用较困难;非熏蒸剂如涕灭威等多随同播种一同施入土壤中,防效显著,但药剂毒性较大,一般不提倡使用。

4.5生物防治

由于化学药剂防治带来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成为目前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些真菌生防制剂正在研制和开发当中,据闻有的已投入市场使用。

上一篇:简述杨树杂交育种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云杉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