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质化研究

时间:2022-07-20 12:48:44

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质化研究

摘 要:军校本科学员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军未来的发展,而毕业分配是军校本科学员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压力源之一。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某军校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各一名学员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对他们有关毕业分配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概括了学员对待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状况,探究了学员毕业分配心理中的人格特质因素、地域因素和家庭因素,总结了学员毕业分配心理中的两个过程性特征,对进一步加强学员思想教育和毕业心理疏导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军校学员;毕业分配;心理;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32-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军队院校招生与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调整。在招生制度方面,改推荐上学为主为考试入学为主,改生长干部主要从军队内部招生为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改主要依靠军队自己培养干部为军队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相结合[1]。这一系列调整直接导致了军校本科学员构成成分和特点的变化。改为考试入学为主后,军校本科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就产生了由地方青年向革命军人的社会角色转换的问题。而军队自主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结合之后,军校本科学员的数量开始减少,但重要性却在凸显,因为这些保留的、军队自主培养的专业军官大多是难以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而在军队发展过程中又不可或缺。

随着军事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对军校本科学员的心理学研究也在日益增多。一项有关军校学员心理压力的研究显示,分配、考研对于军校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仅次于学习的第二大压力源。毕业后的去向带给学员较大的压力,分配去哪里、考研的难度都是学员常常思索的问题,许多学员对此感到困惑、苦恼[2]。

既然军校本科学员的培养质量对于军队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毕业分配又成为困扰军校本科学员的重要压力源和生活烦恼,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当前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状况和特点,并帮助其有效应对毕业分配心理中的消极因素。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某军校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学员各1名(下文中提及的大一至大四4名学员分别用A、B、C、D代称),对在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这三名学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录音,对在部队实习的一名大四学员进行电话录音访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半结构性访谈法,就是指访问者最初向受访者提出一些结构性问题,然后为做深入研究起见,采用开放性问题,以期获得更完整的访谈资料。这种质化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既把受访者的回答限定在与访谈主题相关的合理范围内,又给受访者以充分的空间发表个人见解,有助于笔者在较短的访谈时间内获取较充分的研究资料。

三、研究结果

(一)当前军校本科学员对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趋于理性、现实和一致

趋于理性是指4名受访者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指令性计划分配体制的服从和尊重,他们都表示毕业分配的具体去向自己不能决定,也就是说他们对待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态度是比较理性的,与当前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军校教育引导的有效作用。

趋于现实是指4名受访者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待毕业分配的价值判断,即希望不去边、远、苦地区,希望有好的收入和工作、生活条件等。这与之前一项关于军医大学生毕业期待的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即学员总体对毕业后的期待主要是继续深造(48.2%)、从事专业工作(27.5%);期望毕业去向主要是大城市或沿海城市(41.2%)、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35.9%);对今后的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主要是一般(49.3%)[3]。

趋于一致是指4名受访者尽管年级和经历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对待毕业分配的总体认知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这也反映出当前军校本科学员对待毕业分配的一个总体态度。

(二)相对于环境等其他因素,学员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其毕业分配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受访者A和C成长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而受访者B和D成长在小城市和县城,但是前者对被分配到边、远、苦地区的顾虑却小于后者。尤其是受访者A,其尽管从小生活在一线大都市,又是家族的独子,但是其随遇而安的个性特征却导致其有意愿到更远的地方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笔者由此在思索,在一些人心中曾一度存在的城市孩子怕苦的偏见,是否应该向理性与现实回归。偏见有时就是存在于常规性的认识与理解中。当军校本科学员的价值观念由于毕业分配的指令性特征而被固化的时候,除价值观之外的个体人格特质就构成了制约其毕业分配心理的最重要因素。

(三)地域思虑是军校本科学员面临毕业分配时的最重要心理期待

4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毕业分配的地域问题。A尽管对分配地域持无所谓的态度,但还是表示分配的好的结果是留在距其家乡较近、经济较发达的某一地区。B表示毕业分配最好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C表示毕业分配如果回到西部家乡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如果分配到其他地方也很好。而D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更是明确表达了分配到一个城市、最好是离家较近的城市的愿望。可见,与收入、工作岗位、单位性质等其他因素相比,地域因素是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分配心理中的一个聚焦点。在其他因素几乎不被提及的时候,地域因素却被反复提到和强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两点是:一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所决定;二是在公共认知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刻板印象。笔者的一个家乡在西部的同学在毕业前夕也明确向笔者表达了不愿意分配回西部的强烈心理渴求。

(四)学员家庭,尤其是学员父母的态度,对学员的毕业分配心理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

受访者A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毕业后留在身边,尽管A表示父母比较开明,能够让其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但是他还是流露出留在家乡附近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意愿。受访者B的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分到好一点的地方或者是分配回家。以上两位受访者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将来回到身边。而受访者D的父母对这一问题相对比较超脱,认为孩子无论分哪里,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而受访者C的父母要求相对苛刻,希望C能够通过考研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而且父母一味的高期望值给C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其不得不采取逃避的态度对待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早期成长经验对其一生影响重大。学员对待毕业分配的认知倾向、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方式等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家庭。

(五)军校本科学员的毕业分配心理存在一定的过程性特征

就本研究而言,这种过程性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年级增长和毕业分配的日益临近,学员的心理状态愈发复杂。受访者A和B因为是大一、大二的学员,对毕业分配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情感反应。受访者C有一定的顾虑和焦虑感,对有效调控自己的毕业心态缺乏信心,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很大的压力,在毕业分配这个问题上与同学彼此回避。而受访者D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员,心理状态则十分复杂。对待即将而来的毕业分配,他既期待又有顾虑和担心,并存在一定的紧张感、无助感和技能恐慌,同样逃避与同学的相关交流,而且表示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可见临毕业学员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各种情绪感受的相互交织成为其心理状态的最明显特点。

二是随着年级增长和毕业分配的日益临近,毕业分配的话题愈发敏感和隐晦,愈发地被学员所自觉回避,成为学员之间的一个“心理雷区”。受访者A、B均表示与同学就毕业分配这个问题有过交流,但是交流的范围限于关系较好的同学,而受访者C、D都表示回避与同学交流这一话题,因为过于敏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冲突。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分配在学员心理中的感受性阈限在降低,愈发地成为了学员之间沟通的一个“壁垒”。

四、结语

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可以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整合,静态与动态的整合,控制情境与自然情境相整合,实现事实与意义相统一,建构假设与验证假设相统一,客观度量与主观体验相统一,实现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某一主题的目的[4]。在今后有关学员毕业分配心理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内隐态度测量等方法实现对其的量化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效度和推广度。

在军校本科学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广大学员的奉献精神,同时要合理优化毕业分配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分配原则,为学员主动学习成才提高强大的精神动力。要突出临毕业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疏导工作。越到最后越要严格管理,对学员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分的要坚决处分,决不能有丝毫的迁就和照顾,这样才能把学员宣泄心理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5]。要帮助学员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要疏导和排解他们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矛盾带来的心理冲突、个人心理期望与社会期望的错位导致的心理冲突,以及一些消极心理如“怀才不遇”心理、“攀高嫉妒”心理、“恐惧焦虑”心理、“自卑依赖”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帮助毕业生稳稳当当迈出人生重要一步[6]。结合本研究结果,还应充分挖掘学员认知心理中的理想价值成分,充分挖掘学员人格特质中的有益成分,充分发挥学员家庭的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学员克服地域刻板印象,引导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学员在毕业分配这一问题上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以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投入到部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成平.我军院校招生与分配制度的特点及其先进性[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12(4).

[2]米香.军校学员心理压力分析[J].科教文汇,2010,(10).

[3]鲁娟,崔乔礼,李健.军医大学生毕业期待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4]向敏,王忠军.论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立与整合[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5]刘刚.军校学员毕业前不良心理调适[J].政治指导员,2005,(6).

[6]王玲玲.军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及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3,(12).

上一篇:论竞争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下一篇:税务机关如何打行政诉讼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