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诗经》意象研究漫谈

时间:2022-07-20 11:31:16

新时期《诗经》意象研究漫谈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作品的魅力也逐渐显现,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也在逐步提高。《诗经》作为古代富有代表的诗歌艺术,就被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进行研究,其中对《诗经》的意象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呈现出兴盛的态势。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诗经》意象中对文学含义的研究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诗经》;意象研究;分析与讨论

所说的意象,就是指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的“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在诗歌文学中,就是将诗人的情感融入所写的诗词中,就是借物抒情。

在《诗经》研究中,发现了一批角度不同的诗文,其中包含的动物、植物、无机自然物等类别都有其特有的意象。虽然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就采用了一种新的角度来解释《诗经》,但真正使诗经的意象研究得以发展的还应归属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用全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进行《诗经》的意象解析,不论对《诗经》本身的审美还是对当今的古文鉴赏来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鸟的意象

在陆机的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载《诗经》中的鸟类共包含35中,其中按先后的出场顺序可分为:雎鸠、鹊、鸠、燕、雉、雁、鹑、鸨、黄鸟、鹭、鹈鹕、仓庚(鸧鹒、黄莺、黄鹂)、、鸱鸮(枭)、鹳、鵻(鹁鸪)、脊令(鹡鸰)、隼(鹞鹰)、鹤、鸒(乌鸦)、鹑(雕)、鸳鸯、鹙、鸢、凫(野鸭)、鷖(鸥)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关雎》是在《诗经》的开篇所描写的一首爱情诗歌。在那河州的草木深入,两只雎鸠在互诉衷肠。连绵不绝的叫声中,“窈窕淑女”的身影在那人的眼中挥之不去。这里的雎鸠就喻指淑女。

二、马的意象

《诗经》中对马的称呼词语大概有五十多找那个,而现代汉语就只用一个“马”字来总结,其区别就在于《诗经》中对马的不同称为分为四类:其一为马为纯色,词语包括骊(纯黑色)、駽(青骊色);其二为马的毛色并不纯,如:黄(黄白相杂)、驳(红白杂色)等;其三为根据马的特色进行区分,鱼(两眼边毛色白)、骇(四蹄均为白色);其四为马鬃特色进行区分,骆(白马黑鬃)、雒(黑马白鬃)等。

《诗经》中对于马的意象是比较简单的,马就是象征着自由、奔放及蓬勃的生命力,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由的一种向往。

三、莲的意象

《诗经》中提到“莲”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其分别为《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这三篇诗歌从表面上来看都是描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对一个女子赞美,表示爱意的情歌。最后章节写出“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郑风·山有扶苏》同样写的是女子的爱情故事,向对方唱出了短歌。首章写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诗歌,分别写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歌中“莲”都出现在爱情的诗歌中不是偶然,其反应的是诗歌中的特殊内涵。

四、南山的意象

“南山”这个词在古文家中是经常见到的词汇,《诗经》中出现这个词的诗歌有十几首,如:“召南”中的《草虫》、《齐风.南山》,“小雅”中的《天保》、《信南山》等。

南山的意象在诗经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分为四类,具体如下:

1、男女感情

“陟彼南山,言采气蕨”出自《诗经》中的《召南·草虫》。女子登南山采摘野菜时,凝神眺望,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之情,南山的意象就是这份思念的寄托。

2、贺寿祝福

“南山”的贺寿含义就是最早从《诗经》由来的,如“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就是使用了意象的手法,将南山比喻长寿,表达了诗中臣子对君主的祝愿,愿其如“南山”一样长久。

3、忧国忧民

《小雅·节南山》中有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这里用“南山”起兴,意象指国家危机,民众却畏惧君主的威严而不敢上书直言,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

七、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新时期的到来,西方的文化也逐渐步入中国,《诗经》意象的研究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生活,对深化古代诗歌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时代对《诗经》的意象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投入更多的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新思想、新角度的不断进步,对《诗经》意象的研究必定会获得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王双.新时期《诗经》意象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雷晨.《诗经》植物意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0).

[3]孙世洋.上古“诗”的原型确立、范畴拓展与《诗经》的形成源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徐燕.《诗经》中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夏思(1982—),女,汉,湖南常德,本科,长沙市雨花区少年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文。

上一篇: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思考 下一篇:付出教师的爱 挖掘学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