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鲫耦合养殖技术研究

时间:2022-07-20 11:05:46

稻—鲫耦合养殖技术研究

摘要 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2.27 hm2的低洼稻田中,沿稻田四周开挖宽2.0 m、深1.5 m的环形沟,进行中稻与湘云鲫同位耦合养殖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共产稻谷20 838.6 kg,平均为9 180.00 kg/hm2,与普通中稻种植平均产量相当;共收获湘云鲫1 452.0 kg,平均为639.65 kg/hm2,平均纯利润为2 965.81元/hm2,投产比1.00∶1.86。

关键词 中稻;湘云鲫;耦合;养殖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4.2;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68-01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于2012年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进行了2.27 hm2的稻—鲫耦合养殖技术试验,共产稻谷20 838.6 kg,平均产量为9 180.00 kg/hm2;共产湘云鲫1 452.0 kg,平均产量639.65 kg/hm2,平均纯利润为2 965.81元/hm2,投产比1.00∶1.86。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稻—鲫耦合养殖技术试验稻田面积为2.27 hm2,稻田地势较低,每年只种1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当地称之为冬泡田。供试湘云鲫为荆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大规格越冬苗种,苗种规格为15~20尾/kg,尾重50~65 g。供试稻谷品种为德优8258杂交中稻,该品种茎秆粗壮,抗倒、抗病能力强,分蘖力较强,生长势较旺,穗层整齐,产量稳定,稻米品质优良,是荆州、荆门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主要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稻田工程建设。2011年11月底开始进行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在稻田四周用机械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 m、深1.5 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1]。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上水泥函管,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在稻田进水口渠首安装有双层过滤网,第1道网目20目,第2道网目40目,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进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装有铁丝防逃网,防止湘云鲫顺水流逃逸[2]。2011年12月上旬完工后,即向田中注水,淹没田面,一直到湘云鲫投放时,除了重新检修防逃渠首外,稻田中未进行其他操作[3]。

1.2.2 湘云鲫苗种投放。试验用湘云鲫系从荆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购买的大规格越冬苗种,苗种规格为15~20尾/kg,尾重50~65 g,2012年3月22日一次性投放268 kg,平均118 kg/hm2。湘云鲫苗种在装运前1 d开始停食,并进行了拉网集中锻炼2次。苗种体形匀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伤病;苗种供应单位离试验稻田约55 km,运输时间1.5 h,运输采用活鱼车加气泵曝气增氧,投放时没有苗种死亡,运输成活率100%。湘云鲫苗种在运抵试验稻田后,先把彩条布沉入稻田环形沟中,形成一个临时的“容器”,在计算了彩条布中的水体体积,测量稻田水温17 ℃后,将鱼苗放入,再加入食盐,搅对成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0 min后,撤除彩条布。

1.2.3 稻谷栽插。5月8日开始整田,5月12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湘云鲫全部进入环形沟中后,再将田面与环形沟交界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环形沟,避免湘云鲫被浑水“沧死”。种植的稻谷品种为德优8258杂交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6.7 cm,每蔸插2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的边界区,可充分利用稻谷边界效应和边行优势,因此要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0.0 cm,确保基本苗180万蔸/hm2左右[4-6]。

1.2.4 日常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要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环形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湘云鲫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环形沟中补充新水;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期间在6月28日和7月14日共用药2次,喷施药剂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7-9]。

秧苗刚插完后,需7 d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湘云鲫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1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洒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10]。

鱼苗下田后,于4月8日水温达到22 ℃时开始将麸皮和豆粕混合后投喂,投喂点选择在稻田南北两边的环形沟中间位置,投喂区4~5 m,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一旦发现有剩饵,第2天即减少投喂量。从苗种下田至捕捞结束,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麸皮217 kg、豆粕268 kg。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9月24日收割稻谷,共产稻谷20 838.6 kg,平均产量9 180 kg/hm2;9月29日,排干环形沟中的水进行捕捞,共起捕湘云鲫1 452.0 kg,平均639.65 kg/hm2。最大个体361.4 g/尾,最小个体284.6 g/尾(表1)。

2.2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进行稻—鲫耦合养殖技术,稻谷总量20 838.6 kg,平均9 180.00 kg/hm2,单产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基本一致,未出现减产。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湘云鲫平均产量达639.65 kg/hm2,毛收入14 520.00元,总利润6 732.40元,平均纯利润为2 965.81元/hm2,投产比1.00∶1.86。

3 结论与讨论

湘云鲫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方法得当。本试验购买湘云鲫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5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前,供苗单位严格进行了鱼苗停食、拉网锻炼等技术处理,因此在苗种运回试验田放养时,运输成活率达到100%。在苗种运输的当天,本试验即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稻田水温、装水后的体积、消毒药品用量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

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1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湘云鲫死亡。本研究同期进行的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由于机械整田时先在黄颡鱼试验田进行操作,结果因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而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因此,在机械整田时,要采用边排边灌的方法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注意防止类似情况发生。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1道小埂要在秧苗正桩后人工去除,方便排灌水及湘云鲫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施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稻谷种植管理基本相同。

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2.27 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22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9.7%。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2.05 hm2,稻谷平均产量10 165.2 kg/hm2,稻谷的平均产量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平均产量水平一致,说明稻—鲫耦合养殖技术过程中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稻—鲫耦合养殖,使稻谷和湘云鲫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湘云鲫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稻—鲫耦合养殖技术试验过程中,麸皮和豆粕共投喂485 kg,整个养殖试验共起捕商品湘云鲫1 452.0 kg,如果计算饵料系数则仅为0.315。本试验5月16日、6月26日、7月31日、8月23日共4次解剖观察湘云鲫胃肠中食物组成,胃肠食物充塞度均在5.0以上;胃肠中内容物组成中水蚯蚓、昆虫类(甲壳、翅膜)约占整个胃肠内容物的30%左右,植物种籽、丝藻类、碎屑占到50%,麸皮、豆粕仅占10%左右,说明稻田中天然饵料为湘云鲫提供了必要的蛋白质来源。

4 参考文献

[1]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65.

[2]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343.

[3] 周鑫.黄颡鱼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34-37.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26.

[5] 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 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 41(4):50-51,56.

[8] 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 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21.

[10] 汪艳玲.稻田养殖名优湘云鲫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7(3):37-38.

基金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203081)。

作者简介 李圣华(1974-),女,湖北荆州人,水产工程师,从事淡水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3-11-29

上一篇:东乡县气温预报方法探究 下一篇:夏季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