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7-20 10:17:28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其发挥出更准确、完整的作用,文章从货币政策的实施入手,以广义货币供给M2为切入点,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检验其效果。进而分析、讨论影响其效果的各方面因素。

关键词:货币政策 广义货币供给 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作为各个国家均采用的宏观调控的工具,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作用尤为突出。在我国,货币政策自1984年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不断的改善,以及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二、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核武器”,因此该工具的效果之大昭然若揭。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存款准备金制度亦是我国目前使用最为频繁,最为信赖的调控手段。故特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执行,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来观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上表为我国至2008年9月,历次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的情况。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做以下分析:

首先,国家利用这一工具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调整。通常在紧缩时期,央行会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例如1999年11月21日的调整,199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经历比较长时期的通货紧缩,物价下跌,股市低迷,央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增加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尽快复苏。一次性调低2个百分点,尺度颇大,之后确有效果。同样的情形发生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一般为1年半,于是在08年9月25日,央行再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然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尤其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会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收紧银根。从简表中我们发现,国家在较多的年份总是提高准备金率,虽然调整频繁,但每次上调的幅度较小。由于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时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而且效果也不易把握,因此央行在准备金率的调整上慎之又慎。

其次,我国经常利用这一工具来调控宏观经济。并且,随着经济形势复杂程度的加深,调整频率愈加频繁。07年与08年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导向和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国家不断减少流动性,尽量降低人们持有货币或者过渡投资的风险。

最后,国家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的。例如,发生汶川地震后,国家对于灾区所在地实行的准备金率就比其他地区要低,这是国家对灾区灾后重建的一个有力扶持,也能减少其经济建设的压力。事实上,国家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设定的准备金率以及调整幅度也是略有区别的。通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要高点,这是由于其控制风险的能力更弱。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取1993至2008年间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货币与准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对比,让广义货币M2代表货币政策的实施,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检验其效果。

(一)GDP与M2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

通过做散点图,发现其有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GDP与M2之间的线性关系

为探究货币供给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关系,将二者数值设为XY轴,置于同一座标系上观察,以探究GDP值受货币供给量大小的影响程度,发现二者成粗略的线性关系。

通过一元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可形成y = 0.5674x + 2E+06的函数关系,故每增加一百万的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大约50万。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是假定所有其他条件不变,忽略各种潜在的变动,单一观察货币政策的整体效果。

(三)GDP与M2的增幅变动关系

为进一步比较货币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关系,从而分析其产生时间效果,制作了下图。由下图可看出,GDP相较于M2的变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相应变化。如图中所示1999年至2001年,货币供给的增幅从10%升至大约21%,然而GDP的涨幅却未能随之灵敏的反应,相反的是在经历一个增长放缓的阶段,直至2001年过后才开始加速增长。又如2002年至2003年间,M2的供给量的上升幅度明显降低,与之对应的GDP却在经历一个较为高速的增长。这充分说明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性。

(四)结合我国相应年份的经济大事件进行分析

2005年4月国家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这直接推动了2006年股市的雄起。伴之而来的是投资投机热,通胀水平也日渐上升,因此,从2006年开始,央行方面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的9%到2008年三季度的15.5%(对主要商业银行);同时这期间大量售出国债,频繁进行回购交易。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控制了经济的不良发展。也正因为这些措施,虽然房地产泡沫出现,但并没有出现1993年日本危机那样的局面。

因此,货币政策的良好运用带来了稳定经济的效果。再来看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对国家经济的作用。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货币政策后于财政政策开始有所动作。美国次贷危机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中国也不例外,在这期间,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作了相应调整,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回购国债,增加货币供给等等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但是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繁荣的效果痕迹不很明显,这是由其本身特点所导致的。

在史上两个经济过热阶段,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的偏差较大,政策有效性较弱,而在经济复苏阶段,政策有效性似乎比较令人满意。总体来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但其有效程度欠佳,呈现出阶段性差别。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政府干预已经明显减少,央行独立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二者的博弈依然没有使得货币政策本身占上风。

首先,利率改革的步伐太小,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已形成以SHIBOR为中心的利率体系,但政府对利率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在我国,利率尚未成为投资者与消费者心目中的风向标。以证券市场为例,投资者很少根据利率的变化来决定是否投资,他们更多的是研究政府新颁布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政策市场。而在这样的导向下,并无法完全真实的反映出市场的变化。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及指示作用是相当迫切的。

其次,汇率方面的政策有一定程度上比较被动。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不仅导致较大的通胀压力,也使得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里,在这样的压力下,汇率政策能否大展拳脚就难以得出。如,在国内通胀攀升的时候,迫于外汇方面的原因,使用正常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反通胀的目标,这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难保证。我国资本管制正在逐步放松,这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将造成一定的冲击。根据克鲁格曼在蒙代尔模型基础上提出的Impossible Triangle(不可能三角),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我国既不能全面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又不能放弃独直实行货币政策的的权利。必须在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的同时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求我国经济长足发展。[3]

(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货币政策在应对危机时,无法达到财政政策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要短期内产生完全的效果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众工具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即有这连锁的关系。所以,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十分重要。

假设第一年我国的CIP是8%,略为偏高,想控制在5%以内,于是,采取提高利率,卖出国债的措施;第二年,目标即将到达但还没有时,遇到了经济危机,为了抑制萧条,又立马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危机到来时,人们还并没有感受到危机,所以物价也还没有下降,但是宽松的政策却使得物价水平回升。那么,这个时候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效果,当消费者感受到了危机,失去工作,没有生活来源,而物价又无法降低,那么水深火热的生活便在所难免了。其实05年到08年货币政策之所以比较有效就是因为政策的连续性较好,并且更替政策的时间切入点算是比较合理的。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前后斟酌,尽量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我国的财政政策,政府基本上是发行国债,扩大三农支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每年有些新变化,但是大致的方向基本上是不变的;而货币政策似乎动作比较大,三年间由“紧”至“松”。

若是要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同时又要保持增长的国民收入,那么应该实行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和增加供给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若要降低利率,同时又要保持国民收入增长,那么就要使得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效果强于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从05年到08年三季度之前,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逐年递增,增长率也是递增的,财政政策方面继续扩大支出,尤其是在三农和教育方面。与此同时,央行方面又急切的调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市场利率的发展轨迹是偏离了原有轨道,那么此时的政策配合实际上是没有很完美的配合起来。此时的状况应该是带扩张性质的财政政策效果强于带扩张性质的货币政策的效果。2008年开始,货币政策方面急转掉头,转变为宽松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财政政策方面也还是偏向于扩张。从2008年9月份开始,央行开始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说明市场利率偏低,此时的财政政策效果略弱于货币政策效果,两者的配合也不十分完美。如我前面所述,要保持经济的正常,又要使得利率水平稳定,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很重要的。

(四)货币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市场利率,再贴现率等影响。一方面,由于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的反向关系,之前频繁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乘数变小,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发生较大程度波动,就难以判断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就会下降,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可预测性,并且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4]此外,一部分货币乘数创造的效应被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抵消了。关于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效应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货币流通速度对其产生的抵消作用很值得被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但这种增长大部分是由投资和出口带来的。关于消费拉动增长的部分我们国家比较疲软,因为国内消费需求的不够,货币流动的速度因此也较为缓慢。若是国家的政策能找到行之有效提高消费的途径,那么货币政策效果中由货币乘数产生的那一分部分便不会那么容易被抵消了。

参考文献:

[1]徐小淇,任力.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及政策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0)

[2]周娇.我国货币政策效有效性分析[J].知识经济,2010,(7)

[3]任玉凤.我国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分析[J].知识经济,2010,(10)

[4]王露霞.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及建议[J].经济论坛,2009,(13)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常德建设湘西北金融中心的战略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住房公积金银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