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校本教研

时间:2022-07-20 08:55:32

网络校本教研

刚步入农村讲坛的教师都有一番壮志宏图,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但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却仍然是默默无闻地在平淡之中无奈地工作着。他们的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

一、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不良的原因

1.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

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环境相对较差。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环境,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追求,养成了安贫乐道的习惯。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深入思考,没有科研意识,靠惯性工作着、生活着。在生活、工作重担下,他们往往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长年忙于事务性工作,少思进取,教学热情越来越低,教师的岗位成了谋生的手段。

2.缺乏群体互助的氛围

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相当薄弱,部分地区的师资仅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有的学校规模小,又偏僻,教师间缺少横向的交流,久而久之,教师成了井底之蛙,逐渐走向集体平庸。

3.缺少专业引领

农村的年轻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各级教科研督导检查中,“检”得较多,“导”得较少,教师听到“不能怎样”的要求较多,“应该怎样”的建议较少,使得自己无所适从,难成教育教学的明白人。

二、解决的对策

因此,要改变上述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校本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尤其受到年轻教师的喜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给学校教研教改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网络校本教研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研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校本教研,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之上的教研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指出:“网络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湖北教科室主任王平指出:“网络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尤其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助推器。”

网络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和融入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当中,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年轻教师精通电脑,喜欢网络,因此他们在网络校本教研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1.网络教研实现了年轻教师成长专业化

博客、论坛,使年轻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自由地发表在论坛博客上。当老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博客时,阅读者要细心地读帖,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进行询问,或是进行答复,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有时教师发表的帖子中,有好多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而网上的人会不留情面,对任何帖子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质疑与批评的讨论中,促进发帖的教师反思。同时,对别人帖子的质疑和批判,也能促进自己对教学的思考。

2.网络教研实现了年轻教师同伴互助化

教研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作为一个个的个体,虽然拥有相同的学历,由于工作单位、工作环境及个人素质的不同,若干年后,他们业务素质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

3.网络教研实现了专家引领专业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体验着探索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创造带来的收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的“水土不服”而生成困惑,感到迷失,这就亟须身边的专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关注。一方面,传统教研活动往往由专家或领导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因为大家不好意思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更多的专家并不能很容易地深入到地方教研,缺乏对实践进行明确的指导,甚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地方情况。

总之,在农村学校开展网络教研解决了农村学校教研活动受到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专家聘请、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问题,可以实现“促进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目标。相信,在“合作共享”的网络校本教研中,将会促进一大批年轻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造就一大批年轻农村名师脱颖而出。

注:此文系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薄弱小学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教育办公室)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和谐构建 下一篇:班级博客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