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注入快乐因子

时间:2022-07-20 05:29:09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注入快乐因子

摘 要: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时常精力不集中,并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更是厌恶之极。针对这个问题,我不断的思索,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换位思考,分析问题的所在,发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建一个快乐的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 转变观念 营造快乐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抱着能学到一技之长,为将来谋生打下基础的愿望到中职学校来的,因此文化基础都相对比较差,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发呆、“睡课”……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完全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无疑,学生的这种厌学情绪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鉴于语文的特殊地位,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模式,明确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职业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尽快扭转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抛开包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许多教师也懂得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授课时总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实际上学生才是教育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的结果怎么样。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或根本得不到调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课堂也就无快乐可言,也就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抛开包袱,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上课,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学生只要在你的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了,那他的潜能就能更多地被发掘出来了。

应该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职中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上课环节中,穿插了几个教学环节。如:课前三分钟的演讲,美文收集欣赏等,培养学生读、说的能力。在细节处理上,我更关注那些内向些的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并加以评价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的安排也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在每一次的表达与交流这个活动环节中,我都让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仅开个场,结个尾,中间适当点评,把课堂交由学生去发挥,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课前我抛出个话题“穿着打扮是不是应该跟着潮流走”,让学生准备,老师作适当的辅导,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说,有话说,课堂上也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及时地给予点评,让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有成就感,让他们从发言中找到乐趣。最终让每一位同学都喜欢上表达、独立思考、与人交流。

这些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多交流,教师只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快乐地学语文。

二、结合专业,凸显语文的服务功能

语文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语文乃至其他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在保持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要为专业课服务,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不可分裂。为此又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课教学需要,适当调整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使语文学习成为专业课学习的先导和基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更主动地、更快乐地去学习语文。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以服装专业为主,大多是女生,他们对服装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语文却不太热衷,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来职业学校就是学服装的和语文没有什么关系。为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服装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适时地给他们讲,并渗透很多传统服装文化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小故事,这都是语文给予她们的,有很多同学一下子就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从中得到了快乐。其实说到底与专业结合也就是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语文一旦与专业相结合,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走向生活,丰富语文的教学内涵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在他们看来一些传统文化形同“天书”般艰涩难懂,往往没有兴趣不愿去学习,但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它们,继承它们。一次看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论语心得》,我大受启发,为什么于丹教授能让大家接受原本令人敬而远之的《论语》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于丹教授在讲述时将原本难懂的《论语》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给这些难懂的“经文”打上生活的印记,乐于被老百姓接受、传诵。这件事告诉我们:知识本身没有深浅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去教,如何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怎样去找一个好的媒介架起这一桥梁,尽可能多地将知识传授到学生那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收集素材,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让他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和各地的风俗习惯等,进行点滴的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将传统文化放低 “身段”,不再是学生口中的天书,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的介绍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知道语文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是哲学,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睿智、快乐。

四、丰富载体,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快乐

快乐不仅要有心态,还要有让人快乐的形式。只要有了快乐的意念,快乐就可以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一句幽默的话可以让人快乐,学生的一次演讲,一次诗歌朗诵,一次精心准备的辩论会,一次多媒体的优秀影片观赏,这些都可以让人快乐,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愫,让学生学会爱祖国、爱生活,学会感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语文带给大家的欢乐,继而更加喜爱语文。这样课堂将不再死气沉沉,学习不再枯燥,教师不再需要吃力地灌输知识,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种真正的解放,语文课堂一定会是个快乐的所在。

总之,只要懂得热爱语文,那么只要有语文的地方都是快乐的地方,每一个与语文交流沟通的人都是快乐的人。我想只要我们对语文多一份关爱,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多一份责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收集点滴的感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快乐起来,舞动起来。■

上一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渗透的文化美育意识 下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