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20 12:56:00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实施激励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文章就激励理论及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类及在管理中的应用做了阐述,同时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企业引入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强调。

二、激励理论简介

1.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重点研究的是激发动机的诱因,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和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只有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认为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些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可、职业发展等能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的因素。此外,他将那些促使人们不产生不满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2.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采取的每项激励措施都能产生激励效果,激励程度取决于职工对该激励措施需求满足的期望率和效价。效价是指职工对某种成果的偏好程度,期望率是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短期成果的概率。只有当一个人对实现某一目标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且也有成功的希望时,才会激励他去实现目标。

目标设置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职工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挂钩,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强化理论将正强化作为刺激人行为的手段之一。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并且这种工作符合人们对他的期望而得到奖励,那么,以后他将会继续这种行为。反之,如果工作努力的结果是受到惩罚,则以后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既未得到奖励也未得到惩罚,则以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

三、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激励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运用激励,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减少员工的流动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最终实际组织目标。

1.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构建和谐的现代企业,必须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要坚持用激励的办法解决企业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激励机制的改革,消除一切制约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体制障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鼓励改革创新,多劳多得,各尽其能的企业氛围和体制环境。

2.有利于促进员工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士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实行计时计酬的分配制度的员工仅发挥20%—30%的能力就可以保证不被开除,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发挥出80%一90%。这是有效激励的效果。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进一步促进员工发挥创新精神,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要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企业工作,竭尽所能发挥才能和智慧,从而增强工作能力而增大工作的绩效。

3.有利于实现职、权、能、利相统一

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职务分析的前提下,明确各自职务所管辖的范围和承担的责任,担负应有的权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并要求个人的能力素质与职责相匹配。这样能够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避免出现管理人员的“本位”思想和员工的“按酬付劳”的现象。

4.有利于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当前市场的体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体现为企业素质的竞争,而企业素质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让员工感受到这种竞争的压力才会使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

5.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愈来愈受到企业的欢迎,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需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

四、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按照引导激励的要素性质和内容,将激励的方式大体分为两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物质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方式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它以员工的基本诉求为出发点,从而产生由外而内的激励效果。物质激励有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正激励是指通过增加工资、津贴和奖金等积极的激励方式,负激励是指采用扣除工资、津贴和奖金等消极的激励方式。物质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但同时也应注意,物质激励作用一种激励手段,很难单独发挥作用,因此,在使用物质激励方式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相应的制度结合起来,而且物质激励必须讲究公正,但不搞“平均主义”。

2.精神激励

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激励方式。精神激励通过向员工授权,肯定员工绩效,采取公平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制定适合于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以及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制度等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企业中,精神激励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激励,必须以物质激励作为基础才能强化物质激励的效果。

五、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精神与物质激励的结合

对人们来说,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一个生存需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形式,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企业可以采用奖金发放和增加工资的方式不断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工作积极性。而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员工的精神发展性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给予员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工作肯定和提升。另外,根据需求的层次性理论来看,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说人只有先保证自己的温饱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以及社会需求。然而,在企业管理当中仅仅依靠物质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的精神刺激,从而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

2.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体差异激励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激情与积极性,但是这种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并且同一影响因素对员工在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在激励政策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不能片面化,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同时对这些差异进行积极性的影响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最终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3.实现多层次的有效激励

在实际操作中,激励机制指一个较为灵活的系统,因此它的实施需要结合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企业在实施激励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员工发展需求的变化多样性以及企业在发展中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激励政策。企业需要对员工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进行行为动机与心理需求的有效分析,然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实施多层次的激励政策,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效率;升。

六、企业引入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激励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统一体。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只注重物质的奖励而忽视精神的奖励;或者是只重视精神的奖励而忽视物质的奖励,都是不合理的。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看来,金钱的奖励才会使员工积极努力工作,而精神奖励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的、飘渺的,所以认为精神的奖励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一部分员工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甚至违法乱纪。因此,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奖惩相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讲功罚过才能使先进的员工受到奖励,使后进的员工的到鞭策,从而真正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人人争先进的良好竞争局面。因而,只有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针才会形成一种激励的合力,才会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管理者在对员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多采用奖励的方式,如进行口头或者是书面的表扬,对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少采用惩罚的方式,如指责、批评等,以减少员工的压力,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全面高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七、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企业管理中有效的引入激励机制,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必须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亮.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2]朱银凤.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1.

[3]刘燕.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上一篇:浅谈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监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