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时间:2022-07-19 08:36:25

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34-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它是师生共同的历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化学教学中我们如何来构建这样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学科本身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有效地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

1开放实验,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氛围

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氛围。只有建立了一种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才能真正进行知识互动、情感互动、思维互动,才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更多地生成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在化学教学中创造这种氛围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开放实验,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思考,总结归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及时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例如:在关于“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仅靠理论分析来得出结论的方法,而是开放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这一改变使课堂“沸腾”了,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兴趣十足,氯水中含有HClO、Cl2、Cl-很快都得到了证明,但在探究是否存在H+时,问题生成了,有一学生问:“老师,我想通过测定氯水的pH小于7来说明氯水中存在H+,但当我把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并没有变红,这是为什么呢?”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便说:“是啊,老师也觉得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其他同学不妨也做一下,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一滴氯水下去,全班一片惊讶声:“真的不变红!”但立刻又有学生站了起来:“我发现pH试纸滴有氯水的中央是变白了,但最外圈仍可观察到红色,又是什么原因呢?”我大加赞赏:“观察得非常仔细,问得好!谁能解释这一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结论出来了:中间变白是因为含有次氯酸的浓度大,被漂白了,而随着氯水向四周扩散,次氯酸的浓度变小,周围一圈变红那就是H+所为了,原来如此!同学们豁然开朗。为了充分挖掘这动态生成的资源,我又趁热打铁,继续问道:“还有更好的检验氯水中含有H+的方法吗?”强烈的求知欲望再次在学生心中产生!他们立即进入了状态,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讨论方案,有的动手实验,我则在一旁巡回点拨,最终学生们自己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些结论:①不能用紫色石蕊试液,因为它也因漂白而不会变红②加NaHCO3检验也不产生气体,可能是H+的浓度太小了③可往NaAlO2溶液中加氯水,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了,从而证明含有H+,因为HClO酸性弱不会使Al(OH)3溶解。实验至此,大家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和谐。

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有效生成,并及时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地加以疏通、引流,巧妙地将它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

2创新实验,拓展动态生成的思维空间

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在一个三维空间内左冲右突,上通下达。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追求停留在表面上的、某个点上的、浅层次的动态生成,而应培养学生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开发深层次的、多层次的思维,有效地拓展动态生成的思维空间,使动态生成的资源成为更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实验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大思维容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多、更广范围地促进动态生成。例如:在高三的实验复习中,我演示了一实验,如图所示:

打开夹子,稍稍加热充满氯化氢气体的试管,立即移开酒精灯,“哗”的一下子,烧杯中的水都倒吸入了试管,学生惊呆了:倒吸竟是如此“壮观”!在学生感叹之际,我见缝插针:“如果试管已加热到很高温度,或者试管中装有象浓硫酸这样的危险试剂,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防止倒吸。那么,如何可以防倒吸呢?请大家开动脑筋自己来设计实验装置。”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陷入了沉思,紧接着是自发的讨论,十分钟后,我惊喜地发现,超出教师预设的多种创新方案出现了(如下图所示)

再如:“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酸性气体,能和NaOH溶液反应,这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设计实验,能通过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来说明确实发生反应了呢?”这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常规,将学生习以为常的知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思维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发散性的思维,经过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多种方案产生了,有的认为可将C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如果红色褪去即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更多的则是设计了各种装置来说明,如图所示

虽然学生设计的装置还有欠缺、设计的方案还不全面,但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是如此之强。可见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铺设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能使他们活跃思维,开发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评价实验,提升动态生成的思维品质

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实验方案作出选择、评价或找出最佳方案,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从而提升动态生成的思维品质。

评价实验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评价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可行性、安全性等,可以是对新设计的不成熟方案的评价,也可以挑战权威,对现行教材上的一些实验进行评价,进而不断完善,拓展延伸。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性质实验方案设计,有这么一段话“如图所示,

给试管中的乙二酸晶体(H2C2O4・2H2O)加热,将分解产物先通入干燥的、冷的小烧杯中,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该实验从原理入手来分析、评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我们认为存在如下弊端:①试管口向下倾斜,乙二酸晶体熔化成液体,顺试管壁流向试管口,导致实验不能成功;②将分解产物先通入干燥的、冷的小烧杯中,检验出来的水可能是乙二酸晶体分解出来的结晶水,不能证明乙二酸分解了;③乙二酸受热挥发出蒸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的CaC2O4是白色沉淀,对验证CO2有干扰,无法确证乙二酸已分解;④乙二酸加热分解的产物可能为CO2、CO、H2O,其中CO是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等。针对以上情况我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重新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乙二酸的分解并测定其分解率,操作步骤如下:

①把乙二酸晶体放在烘箱中进行烘烤,去掉结晶水,称取一定量备用。

②按图连接好装置。

③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④打开活塞a,通入H2一会儿,再关闭a;点燃酒精灯b、c。(可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乙二酸分解生成了水;E装置吸收了乙二酸蒸气,F中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有CO2生成;点燃酒精灯c 可消除有毒气体CO对环境造成污染)

⑤当C装置中固体消失后,停止加热。

⑥打开活塞a,继续通入H2,直至冷却。

⑦称取F装置增加的重量即可定量计算出乙二酸的分解率。

该实验经过这样改进后,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一气呵成,显然更严密、更科学了,而且在这评价、改进的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了明辨是非、独立分析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都得到了行之有效的强化、开拓和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杨.浅谈新课改下发散思维的培养[J]. 化学教学. 2006,12.

[2]陈雪泥. 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 2006,11.

上一篇:《“污渍爆炸盐”中的化学》课堂实录 下一篇:从高中化学实验中解读人本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