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课堂中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2-07-19 07:44:04

试谈小学课堂中的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养成教育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好与坏往往对其日后的思维与社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位教师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与义务。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适应社会的最佳状态,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小学课堂;养成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40-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命题,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知。养成教育又是一个新课题,它的有效运用和内在机制,是人们需要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而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摒弃自卑感,培养勤奋感

埃里克森认为,6―12岁时,儿童必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并将因此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会感到自卑。这时,老师和同伴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而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这个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态度。

首先,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科学教育理念,但并不是一棒子打死,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根据其智力、接受学习的快慢等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引导孩子们体验经过辛勤努力后获得提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得,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懈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其次,对于学生的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教师要多给予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教师要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心,用真爱、真心对待孩子们,一味地批评可能会“欲速则不达”。教师对学生少一分敌意,多一分爱心,少一句冷落,多一丝关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多一粒爱的种子,使孩子们拥有幸福的回味。深信将心比心,学生们会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孩子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施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与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注重个性的塑造,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结合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等来丰富课堂内容,这样既可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抛弃自私感,颂扬社会感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确地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他们往往从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皮亚杰发现,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确信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错两面,其中,对就是服从规则。这一点笔者感触颇深。小学一年级新生,对于老师是绝对的服从。只要老师要求的,孩子们都会完成,即使自己不能完成,家长也要替他们完成。问及为什么,最可能的回答是:“老师说的”。好像教师说的话就足以是他们最充分的理由。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初入学的稚子,教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这足以使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之绝对服从。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们从他律到自律是养成良好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良好的品质。

首先,尊重学生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皮亚杰提出,7岁儿童的判断开始发生转折,9岁以上的儿童从动机来判断是非也明显占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同时,首先应该遵循孩子的内心发展规律,根据其年龄所表现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引导策略。

其次,注重榜样的作用。曾有研究表明,榜样的作用要比奖励和惩罚的作用大得多。往往教师和家长就是学生的风向标和指示牌。虽然你没有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可是教师和家长的社会道德与行为却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绝对,却是相对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榜样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学生做不到的,教师要鼓励其做到。教师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标榜者,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引航人。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觉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解决模式。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中心工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对于处理生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创造发明、发展科学以及对于促进心理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促进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注重具体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一旦这种知识结构形成,就会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有效地组织知识经验,并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其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的解决规律。解决问题首先应该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途径有多种:一是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辩证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二是认真的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时空关系等;三是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达方式,查明问题的各个因素。

最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校生活中,枯燥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如今的时代。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良好的教学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采取主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代教育界一句盛行的口号。

首先,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机会,呈现给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塑造。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最后,开设课程,教授策略。通过各种专门课程教授孩子们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对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如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推测与假设的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等。

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个性,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而只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少之又少。曾经看过一句颇有见地的话,“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首先,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身心放松,而且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主地融入课堂氛围之中,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自己是主人,自己被理解,有充分表达自己和展示才能的机会。

其次,注重提问的策略。在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怎样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问的目的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提问的目的是否明确。是否围绕教材的重难点、目标进行设计。提问的难易度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掌握知识、接受知识的程度。提问的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有停顿、过渡,是否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最后,注重评价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维普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这一点在他们的心中占有的欲望最强烈。

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量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评价学生。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课堂长生兴趣,教师流露出对学生的热爱与赏识,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拉近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从“你不行”转向“你真行”,从“你真笨”转向“你可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启迪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4.

[3] 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试论教学督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下一篇:加强英语的第二课堂活动与深化综合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