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彝族奇特的酒具

时间:2022-07-19 06:31:05

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穿过攀(攀枝花)西(西昌)地区,经滇直通东南亚。攀西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彝族群众在与自然和野兽搏斗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知识。他们用一双勤劳的手改造自然,与天斗,掌握天体运行规律;与地斗,不毛之地变桑田,在斗争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我每年都有数次到彝区去旅游,感受彝族朋友的热情接待和忠诚的友谊,在酒宴上每次见到彝族奇特酒具都有一种震撼,因它们造型奇特,色彩火热而奔放,具有鬼斧神工之奇,又有中国年画线条抽象之美,人见人爱,每次都索要或购买不同的品种收藏。

据说两千多年以前的凉山彝族,他们主要以放牧牛羊而生活和生产,长年都追逐水草而居,夏天上高山,冬季入峡峪,常年根据季节变化行走在高山峡峪之中,频繁的迁徙使彝族先民在选择日常生活器皿制造材料上,逐渐淘汰了在翻山越岭时容易破碎的陶瓦器皿,进而就地取材,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材、兽皮、兽角加工成日常生活用具,如背水用的木桶,舀水用的木瓢,吃饭用的木桌,盛饭用的木碗,喝酒的用木杯,装酒用的木壶,骑马用的木马鞍和生产工具木铲、木犁等。除煮饭用铁锅外,生活生产用具都可以用木材加工,基本能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各民族在互通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彝族在借鉴其他民族生产工艺基础上,又生产出以竹、皮、角质为胎的各种酒具,如皮杯、皮碗、皮盒、皮盘和兽角杯等,我独钟情于彝族不同材质的酒具收藏(图1)。

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对客人热情质朴,每当客人到家时,都是以酒当茶待客,无论招待任何人,酒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实酒在彝族生活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在一切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存在酒的影响。如逢年过节要有酒,没有酒等于没有过年过节,不热闹。亲朋好友来了,要喝酒,没有酒对不起亲朋好友,不能尽兴。婚丧日子要喝酒,出征打仗、添人增口、调解纠纷、庆祝丰收、建房兴业、看望亲朋好友和长辈等都要有酒,总之在彝族生活中,酒比吃饭都重要。彝族谚语说:“无酒若隔九匹山,无肉只隔一叶草”。意思是说待客宁可无肉,但不能无酒,所以酒是公认的待客佳品。

我收藏彝族酒具品种较多,重点是解放前彝族上层人物或一般彝民使用过的酒具,如高脚鹰爪杯(图2),口高17.5厘米,口径8.7厘米。此杯是解放前彝族土司或黑彝头人使用的酒杯,一般彝民不准使用。杯脚为真老鹰爪,杯体为牛皮,杯缘为红铜皮镶,杯体粘在老鹰爪上,全杯用黑土漆多次刷涂,千年不腐和不变形,整杯呈现庄严和权威。该鹰爪杯没有彩绘,应属明晚期作品。

羊角杯(图3),高17.5厘米,杯口呈椭圆形。利用羊角从大到小自然形成的弧形,把角尖雕成五层塔形,便于手抓拿,角口部当酒杯,角内稍加修饰形成天然的酒杯。如果是犀角或羚羊角当酒杯,还有药用效果。羊角杯上用红黄黑漆漆出各种图案,如牛眼、树叶、对称几何图案,显得随意而奔放。图3的两个羊角杯具有时间沧桑感,民国时期作品。

皮酒碗(图4),共三个,碗口径和高度不一,其中两个为厚胎牛皮碗,一个为薄胎羊皮碗,碗底为平足。三个碗彩绘纹饰各不同。主要纹饰为水浪纹、火焰纹、牛头纹、鱼眼纹和几何纹等。碗内一般为红色,也有黑色的,较少。碗底画有太阳纹饰或几何纹饰,也有黑底的。皮碗经久耐用,不怕撞摔,都是清朝到民国的东西。

木酒碗(图5),高7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7.5厘米,由整节木料挖空,外部人工修饰成木碗,显得粗犷结实。碗口为红边,下为回字纹相连,碗中间太阳光芒纹饰,碗下部到底为黑色。碗内为黑色。

盛酒的壶有木质鸽形壶、竹节壶、瓷壶、伞拉壶等。特别是彝族伞拉壶最具艺术特色(图6),把彝族木质工艺发挥到极致,彝语称伞拉壶为“撒力宝”。这种酒壶也是解放前土司或头人用于招待高贵客人专用酒具。此壶由头、腹、底三部分组成,头部由三个伞形插件固定在腹上部扁圆处,三个伞形插件像三个穿百褶裙的彝族少女在壶上起舞,又有点像寺庙房顶装饰。腹面部为圆饼形,腹部由整块木料挖空,由两个半子母扣合成,内部中空。底部为塔形,塔内为倒漏斗形,正中开一小孔,漏斗管由腹中直插壶顶,腹上部靠伞形件处斜插一根箭竹管,管下端伸到壶的腹腔下部,竹管上部是壶嘴,传世也有双竹管的伞拉壶。此壶奇在装酒不是从壶上部灌入,而是从壶底圆孔灌入,酒灌满后翻转壶身,酒不会从底部流出。如果饮酒可以倾斜壶身,酒从竹管流出,或人可以直接从竹管吸吮,甘甜的美酒进入口中,其原理和汉族的倒流壶相同。伞拉壶色彩抽象而热烈,由红、黑、黄三色组成,三个伞形插件向上面全部红色,向下面黑色,腹部两边为抽象的太阳纹和云纹组成,腹侧为条状四点纹装饰,壶底为黑色。彝族生活的木器、竹器、角质器、皮器等产品,只有三种颜色:红色、黑色、黄色,没有过渡色,彝族认为红色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重、庄严和威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纹饰的原料以产在山中的生漆为主,外加朱砂可调成红色,加石磺调为黄色,加锅烟调成黑色。用生漆彩绘的酒具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经久耐用,千年不朽。

陶瓷扁酒壶(图7),攀西茶马古道有钱大马帮常备的酒壶。大酒壶高21厘米,四系,釉为褐黄色,扁壶正背刻印有对称的几何纹饰,有点像彝族的太阳纹饰,太阳纹饰外圈有一圈凸点纹饰,太阳纹中心有不明文字或几何纹饰。直颈,壶底为喇叭形,有圆孔,吊绳可以从四系穿到壶底,吊挂在马背或由人背在肩上都非常方便。

小扁壶高17.5厘米,二系已坏,褐黄色釉,正背为刻印缠枝纹。壶中心双圈凸纹,内有钱纹,缠枝纹外也有双圈凸纹。高直颈,喇叭底座有穿孔,可穿绳挂吊在人或马身上,褐黄釉扁壶造型非常像北方辽金时期游牧民所用扁壶。

木扁酒壶(图8),高21厘米,高颈上有塔形盖,高喇叭足。扁腹由整块木料挖空,由两个挖空的木腔子母扣合成,内部中空。微鼓的腹部正中,画抽象的太阳纹,太阳纹外有两圈黑红相间圈纹饰,再外面一圈水波纹饰。塔形盖上是红色塔尖,塔裙有对称六边形花纹,高喇叭足下端有对称六个半圆花纹。

彝族酒具的奇美不仅在于工巧和材质,还在于其历史岁月刻录的痕迹和时代包藏的古奥,酒具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特性和价值本来就是需求者所赋予。过去彝族土司和黑彝头人使用伞拉壶和鹰爪杯是出于尊严和摆阔,是饮酒器。彝族群众使用一般木质和角质酒具,同样能喝酒,是出于广交朋友和驱走严寒,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我现在主要收藏彝族解放前的酒具,是尊重彝族的创造和了解彝族酒文化的发展历史。彝族制作的各种酒具,以它独有的丰姿,高难度制作的工艺,精湛的绘画技巧,在我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灿烂而光辉的一页,它像怒放的奇葩,永远盛开在中国各民族酒具的百花园里。

注:资料部分来源于《凉山风景独好》(阿卓哈布、王万金编)一书

(责编:石晓)

上一篇:罕见的超大型“崇宁通宝”镇库钱 下一篇:视频剪辑基本流程与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