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防控

时间:2022-07-19 04:26:31

浅议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防控

【摘 要】 文物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精神和科学价值,同样具有很高的火灾危险性,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文物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 文物古建筑 火灾 防控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古建筑泛指辛亥革命以前建造的城池、宫殿、陵墓、衙署、街道、民居、园囿、坛庙、寺观、庵堂、佛塔、楼台、亭阁、桥梁、堤坝等建筑物或构筑物。文物古建筑是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和砖木结构,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较多,耐火性能较差,一旦受到火灾侵害,将永久消失,不可复得,对前人和后人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做好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1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1 火灾荷载巨大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大量使用木质材料,柱、梁、檩、椽、斗拱等主要承重构件大多由木材来承担,其火灾荷载相当巨大,约为现代建筑的32倍,最大的可达140多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建筑还大量悬挂绸缎、锦绣、彩绘、经幡、伞盖等纤维织物作为装饰,供奉的神像及佛龛,摆放的雕塑、家具等也多为木质材料。作为历史街区的古民居建筑,人们或居住或办公或经商,现代家具、电器设备、衣物、商品等也多为可燃材质,这些因素也大大增加了火灾荷载的砝码。

1.2 燃烧条件良好

文物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这是由古建筑本身的使用材料、结构特点、风化程度所决定的。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大量使用木材作为承重构件的古建筑耐火等级为四级,其自身抵抗火灾的能力极差。纵横交错的木质结构形式,就像蓬松堆放的一堆柴草,形成了利于快速燃烧的“蜂窝”。古建筑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木结构长期风化、松散,含水量极低,极易燃烧。这些都为古建筑的迅速燃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3 火灾容易扩大蔓延

我国文物古建筑如宫殿、王府、寺庙、道观、民居等多以建筑群体出现。这些古建筑群以单体建筑为基础,每栋单体古建筑之间高低错落、飞檐交臂、互相毗连、栋接廊衔,建筑之间互相连通,具有“晴天不撑伞,雨天不湿鞋”的特点。其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必要的防火分隔和足够的防火间距,这样的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导致火势扩大蔓延,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1.4 消防施救困难

文物古建筑普遍存在无消防水源或消防水源不足、无自动灭火设施、消防设施严重匮乏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许多文物古建筑远离城镇,有的甚至建在高山、峡谷,交通不便,距离消防队较远,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远水不解近渴”。而一些处在闹市区的古建筑民居发生火灾时,往往因为道路狭窄、交通不畅,消防车无法或难以进入现场施救,只能“望火兴叹”。

1.5 导致火灾的因素较多

1.5.1 用火、用电不慎

在文物古建筑内使用蜡烛、油灯照明,使用蚊香驱蚊,使用煤火做饭、烧水,在宗教场所的古建筑内焚香,这些明火随时都会引起古建筑火灾;违反用电安全技术标准,违规使用电器设备,也是引起古建筑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资料显示,文物古建筑火灾主要由用火、用电不慎引起。据统计,2000—2005年,全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229起。其中,因用火不慎引起火灾93起,占火灾总数的40.6%;因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引起火灾36起,占火灾总数的15.7%;因用火、用电不慎两项合计引起火灾129起,占火灾总数的56.3%。

1.5.2 用油、用气不慎

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历史街区拥有大量的古建筑民居,存在着“底商顶住”、“前店后厂”、“二合一”或“三合一”的经营模式,日常生活、加工产品,用油、用气,同样给文物古建筑造成火灾威胁。

1.5.3 燃放烟花爆竹不慎

民俗节日期间的大型灯展、庙会、朝圣大典,历史民族风情街区的店面开业庆典,往往燃放大量烟花爆竹烘托气氛,一旦控制不好,随时都有引发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危险。

1.5.4 防雷设施不到位

一些文物古建筑位居崇山峻岭,地势高、体量大,极易直接遭雷击起火;一些文物古建筑群所处位置地势开阔,自身又缺乏必要的避雷设施,加之周围古树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一旦遇到雷击,容易诱发古建筑群火灾。

2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防范

2.1 硬件方面的改善

2.1.1 提高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

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耐火等级为四级或三级。我们可以利用修缮、改造古建筑的时候,有步骤、有计划地用不燃材料建筑构件替换木质构件,提高古建筑的耐火等级,进而达到提高古建筑整体的抗火性能。

2.1.2 增设自动消防设施

根据文物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使用性质和重要程度,在古建筑内增设不同种类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以达到对文物古建筑火灾的早发现、早控制。

2.1.3 完善防(避)雷设施

结合文物古建筑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在地势较高或空旷的地方,避开文物古建筑设置避雷针,在古建筑的屋脊、屋檐等突出部位设置避雷带、避雷线等避雷设施,以防古建筑遭到雷击起火。

2.1.4 改善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

古建筑之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达不到现代建筑防火间距标准。我们可以改善墙体材料、设置防火门窗、减少或封堵相邻建筑物墙体开口、降低开口率等方法来尽量满足防火间距要求。结合文物古建筑外部环境的改造,在文物古建筑群周围和群组内设置或改造出能够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道路,在大型单体文物古建筑周围设置环形消防通道或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通道。

2.1.5 增设室外水源

由于文物古建筑火灾荷载普遍较大,灭火用水量也随之增大。所以,无论是采取市政消火栓供水、自备水井供水或消防水池供水,消防水源都必须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灭火用水量要求,总的灭火用水量应为室外、室内消火栓及自动灭火系统用水量之和。

2.1.6 配置针对性消防车辆

在道路条件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辆通行的文物古建筑区域,当地政府、消防部门或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可以结合实际配置通行能力较强的轻便型消防车辆;对于地处崇山峻岭、峡谷等机动车辆不能到达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当配备充足的手抬机动消防泵等便携式灭火设备,一旦出现火情,能够快速到达火场,有效控制火势。

2.2 软件方面的改善

2.2.1 建立消防安全组织

根据文物古建筑规模的大小、价值的高低、距离城镇的远近等多种因素,当地政府应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府专职消防队,保护文物古建筑及周围地区的消防安全;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应建立专(兼)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来承担消防安全保卫任务。

2.2.2 完善消防安全制度

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火灾防控实际,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年度投入计划、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制度、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灭火预案演练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器材设施维护保养制度、火源电源安全管理制度、夜间和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安全管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2.2.3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文物古建筑单位大多为旅游景点,游客较多。为确保安全,需采取多种形式对游客进行必要的消防宣传、引导。一是在门票的游览须知中强调消防安全注意事项;二是要求导游必须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及时发现和制止游客的消防违规行为;三是在景点醒目位置悬挂消防安全警示标语;四是利用景区电子屏和背景广播播放古建筑防火及火场逃生常识。

2.2.4 开展灭火预案和应急疏散演练

文物古建筑单位每年应组织管理人员开展不少于2次灭火预案演练,必要时组织游客共同参与应急疏散演练。

2.2.5 加强值班巡查

文物古建筑单位必须利用人防和技防等手段,加强昼夜值班巡逻。白天定时进行巡点防火部位,检查生活、朝拜等用火情况、电气设备及线路情况、游客违规抽烟情况;晚上重点检查火源是否熄灭、电源是否关闭、是否存在异常等情况;夏季应注意检查雷电防范情况;节庆日应加强对燃放烟花爆竹情况的管控。通过不间断的检查、巡查,始终保持文物古建筑处于严密的消防安全监控范围之内。

总之,在全面了解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之后,我们应当穷尽各种手段,完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全力预防文物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让祖先的智慧和成果真正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消防手册》第六卷,公共场所、用火用电防火·建筑消防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局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上一篇:浅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