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品融资若干法律问题

时间:2022-07-19 03:17:10

浅析商品融资若干法律问题

案例:

某银行于2008年12月25日向北京XX物资有限公司发放小企业商品融资XX万元,采用动态质押方式,以企业拥有的库存商品(钢材)作为质押担保,并签署商品融资合同及商品融资质押合同。贷款发放后,企业由于采用动态质押方式,因此每天库存均在变动,由于库存量增加,企业向我行申请增加贷款,银行拟向该企业继续发放商品融资贷款。以企业拥有的库存商品(钢材)作为质押担保,并签署新的商品融资合同和商品融资质押合同(以下简称2号融资合同及2号质押合同)。

商品融资是商品的合法所有人基于真实的贸易和生产背景,以其未来或已持有的商品实物或权利进行抵(质)押,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的业务。根据对商品融资的界定,商品融资主要具备以下要素:如融资人须对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物品拥有合法权益;融资物符合商品融资业务特点的商品;商品融资通常是短期融资;利用贸易中的商品为银行提供担保,扩大了担保物的范围,便利了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等。商品融资相关法律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分析如下:

一、商品融资客体法律风险及其防控

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办理商品融资,各金融机构对于可办理融资商品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实务中,适合办理商品融资的商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商品具有较高的价值。考虑成本因素,只有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才有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融资方而言,商品的价值直接影响融资额和费用;对于债权人而言,由于需要对商品进行监管并支付相关费用,因此也会考虑商品价值这一因素。体现这一特点的指标如:商品具有通用性,用途广泛;具有可分割性,规格标准化,便于计量。

二是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易于变现。具有相对稳定的价格,使银行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信贷额度、对货物进行监管;相对稳定的价格,也使商品的变现能力较强,从而利于银行权益的实现。体现该特点的指标如:有公开、透明、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价值评估;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便利的融资渠道,流动性强,易于变现。

三是商品便于监管。对商品进行监管是银行控制融资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商品是否易于监管,直接影响到银行融资风险的程度。为便于监管,用于融资担保的商品应当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形损耗小,不易变质,便于长期保管。

四是商品没有权利上的瑕疵。由于商品融资中以融资人未来或已持有的商品实物或权利进行抵(质)押,因此,融资人有权对商品或其权益进行抵(质)押是业务办理的前提。此外,商品上没有权利瑕疵,债权人权益的实现才不会受到影响。如:未将商品转让给任何第三人,也未在商品上为任何第三人设定质权和其他优先受偿权。

在本笔业务中用于融资的商品是钢材,以工行为例,符合一定条件的钢材属于可办理商品融资的商品。具体而言,可办理商品融资的钢材包括线螺、板卷、型钢、钢管等大类,每一类中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别。因此,商品融资办理时首先应确定商品是否属于可办理商品融资的商品类别。业务实践中,金融机构可通过设置本机构商品融资商品准入目录确定相关商品,同时,根据相关商品的特性确定不同的质押率从而控制质押风险。

在商品融资业务开办后,业务经办行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关注质押商品风险变动情况,如:设置专人专岗,对质押商品价格变动情况进行监控;严格按照商品处置相关要求,对于达到警戒线、处置线的商品及时处置以维护债权。通过对融资商品特定化、区分堆放等方式,实现对质押商品的有效监管。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是设定标准,确定可接受的融资商品。在考虑商品自身的性质、银行对相关风险的控制程度(如与物流公司合作情况)的基础上,拟定融资商品目录,并对商品名录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对不同商品设置不同风险控制指标。即对各类商品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形成风险控制指标、警戒线等,以便衡量风险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三是对可融资商品进行动态分析。如建立商品融资信息平台,对于选定行业的商品信息、商品融资业务发展需求、发展模式等信息及时搜集、整理,为商品融资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四是办理具体商品融资业务时做好对融资商品的核查、监管工作。即在办理具体的商品融资业务前,应当对融资商品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等程序;在商品融资中,与物流监管企业协作对融资商品进行监管,并在商品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二、商品融资主体法律风险及其防控

在商品融资中主要存在以下的法律关系:银行与融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银行与物流监管公司的法律关系;物流监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银行与融资方之间:首先是借贷关系,银行为融资方提供贷款、其他融资,融资方则作为借款人、融资方接受银行提供的融资便利并支付相关的费用。其次,由于商品融资采取商品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因此,银行与融资方之间还存在抵(质)关系。

银行与物流监管公司:物流监管公司接受银行委托对商品进行监管,二者之间是委托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如办理该笔业务则银行与融资方之间建立借贷关系及质押担保关系。在借贷法律关系中,融资方首先应当符合贷款人规定的准入条件,如企业营业执照、财务报表;同意提供商品进行质押的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等文件;质物的合法权属证明和清单等。其次应当按照融资协议的约定履行相关义务,如遵守协议约定的融资用途、承诺、保证等。在质押担保法律关系中,融资方应当确保其对融资商品享有权利,以该商品办理质押融资无权利瑕疵,并履行质押担保合同项下的义务。

在商品融资中控制风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银行与物流监管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物流监管企业在监管领域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由其承担对质押商品的监管对于出质人与质权人而言,都是有益的。但是,为控制物流监管环节的风险,应当通过质押监管协议明确银行与物流监管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对于此协议,可以采取由银行与物流监管企业签署两方协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银行、物流监管企业、融资方签署三方协议的方式。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质押监管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质物条款,明确质物的相关信息、质物监管方接受质物的相关程序及出具的文件等内容;监管期间条款,明确质物监管方的监管责任期间及责任解除条件、程序、文件等;质物监管条款,明确质物监管方的妥善保管、登记核实、及时通知等监管责任、义务;提取质物条款,明确质物提取的条件、办理程序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商品质押可能采取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的不同模式,在不同模式下,质物监管方的监管责任略有不同,即在动态质押的模式下,质物监管方的通知义务、登记核实等义务较静态模式要求更高。此外,在三方协议中可以约定出质方应当就质物向债权人认可的保险人购置保险,并将债权人指定为保险的第一受益人,从而防控与质物损失相关的风险。

三、商品融资方案法律风险及其防控

(一)基本流程

1、商品融资的业务流程

(1)以工行为例,一笔基本的商品融资按以下程序办理:

①借款人以自己拥有的大宗商品为质物向工商银行提出融资申请;

②经工行审批和核押定值后,将商品交工行认可的物流企业入库监管;

③工行根据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质物清单)按照一定的质押率办理融资;

④借款人归还融资、补缴保证金或补充同类货物,银行据此释放相应的质物。

(2)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

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联结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一切后项的关系。供应链融资就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通过融资增强相对较弱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资金实力,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并促进供应链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银行参与供应链发展的程度,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2、静态质押模式和动态质押模式

按照质押期间质物状态的不同,商品融资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静态质押是指在质押期间质物处于封存状态(不改变质物形态、数量和占有人),直至质物所担保的融资完全清偿后方可解除质押。动态质押是指银行确定质物种类、数量、质量和价值的最低要求,在质押期间借款人可自由存储或提取超出我行规定的最低要求的部分质物。

上述两种质押模式,在流程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质物入库环节:根据质物的情况,涉及的文本有所不同。

静态质押模式:融资方与银行根据融资合同约定,共同向物流监管企业出具出质通知书――监管企业向银行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及出质通知书。

动态质押模式:融资方与银行根据融资合同约定,共同向物流监管企业出具关于质物种类、价格、最低要求的通知书――监管企业向银行签发质物清单。

(2)质物出库环节:根据质物价值的变动,办理流程不同。

静态质押模式:融资方向银行偿还贷款(增加质物、交纳保证金)后提交《提货申请书》――银行向监管企业发出《提货通知书》――监管企业为融资方办理提货手续,解除质押监管,并通知银行。

动态质押模式:根据质物价值与银行要求的最低价值的关系,如质物的实际价值超过最低价值,融资方可以就超出部分提货或换货;如质物价值等于最低价值,融资方可在银行存入等置于提货价值的保证金或提前归还融资或提交质物的方式换货。

(3)质物监管环节:监管人报告义务不同。

动态质押模式下监管企业的报告义务较静态质押模式强,比如,监管企业对于质物及其变动信息的报告周期较静态质押模式短。

综上,不同业务流程、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银行在设计商品融资业务方案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取决于客户的需求。与银行提品、服务的性质相适应,银行在设计产品方案的时候需要对融资方的需求和提供服务的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谅,以便提供更加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二是充分考虑融资方案的风险控制程度。在融资方案中,如果能够对业务结构、担保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比如,对融资方案中担保结构的合法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判断,采取有利于债权人权益实现的担保方式,从而有效防控业务风险。此外,融资方案的设计也必须考虑银行在提供相应服务时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对融资商品进行监管就需要相应的监管能力,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就需要通过设置其它环节控制风险,即通过与监管企业签署监管协议,由监管企业代行监管职责从而控制质物变动风险。

四、商品融资处置法律风险及其防控

在需要对融资商品进行处置时,通常是融资方出现违约或履约能力受到影响等情况,此种情况下,融资方不仅应当按照融资协议履行约定义务、配合债权人采取保障措施,还应当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对于银行而言,融资商品处置是实现债权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银行债权的安全。融资商品是否能够适当处置及处置收益的分配都关系着银行债权的实现。在处置融资商品时,应当考虑融资协议中是否对处置融资商品有所约定,在融资协议对融资商品处置有约定的前提下,按照融资协议的安排合理地处置商品,并按照融资协议的约定对处置所得进行分配,如按照约定将处置费用偿还融资。

由于商品进行处置是银行债权实现的重要环节,为控制商品处置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在商品融资业务办理时制定必要的处置预案。即对现有市场、销售渠道进行分析,设置以不同主体进行商品处置的方案,如委托物流监管企业处置、原有销售渠道处置、委托其他主体代为处置等模式。

商品处置预案中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商品处置触发条件,如融资人违约、融资商品发生变化等;二是商品处置启动程序,即明确由何主体启动商品处置程序,其他各方在启动商品处置程序时的权利、义务;三是商品处置方案及流程。即确定处置人及任分担、费用承担等内容,并明确不同方案下的基本操作流程,以便提高商品处置效率和效果。四是商品处置收益分配。即明确处置费用偿还融资费用的比例、方式,为有效的维护债权人权益做好安排。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法律事务部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上一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函数的研究